“废帝”墓发现秦汉时期全本《诗经》 揭秘海昏侯刘贺的隐藏人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7 16:39 1

摘要:“说他昏庸,他却把信息量巨大的《诗经》版本带入坟墓……”11月8日,记者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中,望着屏幕上滚动的考古数据,一个疑问在心中愈发清晰:这位被史书贴上“昏庸”标签、仅在位27天的“网红废帝”刘贺,究竟

“说他昏庸,他却把信息量巨大的《诗经》版本带入坟墓……”11月8日,记者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墓考古发掘成果公布十周年暨汉代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中,望着屏幕上滚动的考古数据,一个疑问在心中愈发清晰:这位被史书贴上“昏庸”标签、仅在位27天的“网红废帝”刘贺,究竟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

带着这份好奇,记者在在接下来的几日里,结合研讨会上的见闻,翻阅研究资料,向专家学者请教求证,试图从简牍残文、纺织遗存与考古故事中,打捞散落在时光里的历史线索,慢慢解开心中的困惑。

这场跨越两千多年的考古探索,早已超越了对个体人物的评判,成为不断探索历史脉络、触摸中华文明根脉的实践。

简牍还原

诗书为伴的西汉往事

海昏侯墓出土的5000多枚竹简,是破解历史谜团的关键钥匙。

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研究员方北松的话语里,满是修复工作的艰辛:“海昏简是我们做的所有简牍保护中最难的,清洗时细毛笔一碰,简面就会窝起一个洞,操作必须极度缓慢。”如今,4000枚简牍的保护已完成,剩余1000枚预计2026年收官,这些饱经岁月侵蚀的竹片,正一点点还原着刘贺的精神世界。

最令人瞩目的是1200多枚《诗经》竹简,它们不仅是目前战国秦汉时期数量最多、信息量最大的《诗经》文本,更可能是一部失传已久的西汉《诗经》学著作。“几年前曾经公布了初步整理的情况,虽然竹简残破得比较厉害,但内容非常丰富。”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副教授于浩指出,这批竹简包含正文、目录、注释及题旨概括语,其篇目次序与流传至今的《毛诗》存在差异,大概率是曾盛行一时的鲁诗。

更具价值的是,刘贺的老师正是鲁诗第三代传人王式及韩诗传人王吉,史书中明确记载二人曾以《诗经》劝谏刘贺,而出土竹简恰好印证了这段学术传承。

“我们研究《诗经》、讲学术史,本来就会讲到王式、王吉、龚遂,那么,和他们有关的一部书被发掘出来,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于浩回忆起研究过程,眼中仍闪着亮光。

当刘贺面对霍光逼宫时,引用《孝经》“闻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据理力争,这份从容与学识,恰与墓中大量儒家典籍形成呼应。

如今,“书香海昏”专题展已启动改造提升,明年上半年,部分修复完成的竹简将与公众见面,那些残缺的竹片背后,是一个饱读诗书的西汉贵族形象,更是中华文明“崇文重教”的悠久传统。

锁绣传艺

针尖上的西汉工匠精神

尽管海昏侯墓因地震坍塌与古代盗扰,大部分纺织品已荡然无存,但经专业团队的研究,让锁绣这一古老技艺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绣法之一,锁绣从商周到汉末始终占据刺绣技法的核心位置,前不久发现的平纹绢地锁绣、加漆方孔纱等文物,印证了西汉高超的纺织工艺水平。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在采访中提到,大众此前的目光多聚焦于墓中出土的金器,但其实,纺织品同样承载了厚重的文明密码。

这些珍贵遗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不仅展现了汉代蚕丝加工、染色、刺绣的精湛技艺,更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审美与礼仪制度。

从针尖走线的细腻工艺中,我们得以窥见西汉手工业的繁荣景象,感受古代工匠“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而这种工匠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基因。

古今共鸣

文化自信中的历史回响

“为什么海昏侯相关话题能持续引发社会热潮?”面对记者的提问,杨军给出了答案:“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以考古叙事的方式讲述西汉文明,让公众真正走进历史,这正是文旅融合的魅力所在。”

十年来,考古团队坚持及时公布发掘资料,让学术界与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研究,这种开放共享的态度,让海昏侯文化真正“活”了起来。

从专家学者对简牍文字的逐字解读,到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残破织物的精心修复;从研讨会现场的深入探讨,到博物馆里观众驻足凝视的身影,海昏侯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始终是双向奔赴的过程。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以30.62万人次成为假期省内最受欢迎的博物馆。

当游客对着锁绣纹样拍照留念,当观众通过简牍文字与西汉古人“对话”,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海昏侯考古的十年实践证明,历史文物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未来,随着更多文物的修复展出与研究的深入,这片沉睡两千年的文化沃土,将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全媒体记者钟剑桥)

来源:凤凰网江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