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人,一曲艰苦奋斗的青春赞歌!一起重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09 00:20 1

摘要:《北大荒人》是由崔嵬、陈怀皑联合执导,张平、崔嵬、于绍康主演的剧情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摄制。该片改编自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集体创作、范国栋执笔的同名话剧,以黑龙江八五三农场为原型,讲述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奋斗历程。

北京日报客户端影视频道精选多部经典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那些峥嵘岁月,本期推荐经典影片——《北大荒人》。

影视介绍

《北大荒人》是由崔嵬、陈怀皑联合执导,张平、崔嵬、于绍康主演的剧情电影,北京电影制片厂1961年摄制。该片改编自牡丹江农垦局文工团集体创作、范国栋执笔的同名话剧,以黑龙江八五三农场为原型,讲述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的奋斗历程。

影片以1958年十万军人屯垦戍边为背景,聚焦志愿军转业团长高建民率队进驻雁窝岛建立农场的经历。他们在岛上重逢烈士家属黄老清及其养女燕子,通过克服水草地运输机械、改造低洼沼泽地等难题,解决与副场长纪庆山在垦荒策略上的分歧,最终建成机械化农场并实现粮食丰收。

剧情简介

转业军人高建民奉命率领一批复员军人在北大荒雁窝岛建立农场,被任命为农场党委书记。十八年前,高建民曾在这里从事革命斗争。他到岛上后,遇见了当年牺牲的老战友黄永和的父亲老猎人黄老清,以及曾被高建民救护过的小姑娘黄燕子。在规划垦荒计划时,农场副场长纪庆山凭经验认为雁窝岛并不具备建立农场的条件,主张先修路后进岛,只能慢慢来。高建民认为事在人为,不能等待有了条件才建农场,他在黄老清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群众克服种种困难,把建设农场的急需物资和农业机械及时运到岛上,成功地建起一座新的农场,播种了第一批农作物,并获得了大丰收。

导演故事

崔嵬

崔嵬,山东诸城人。中国内地男导演、编剧、演员、美术指导。

1930年入山东实验剧院编剧班学习,次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青岛分盟,后在上海、北平等地从事戏剧活动。1938年赴延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鲁艺教员、华北联合大学戏剧系主任、冀中军区火线剧社社长、华北大学文艺学院创作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原大学文艺学院、中南文艺学院院长,中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局长,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艺委会主任,中国文联第三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影协第二、三届常务理事。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主演的影片有《宋景诗》《老兵新传》,在《红旗谱》中饰朱老忠,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电影男演员奖。与人合导的影片有《青春之歌》等。《杨门女将》1962年获第一届电影百花奖戏曲片奖,《小兵张嘎》1980年获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一等奖。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九十周年活动中获得中国电影世纪奖男演员奖。2022年1月5日,获得“有突出贡献100电影工作者”荣誉。

陈怀皑

陈怀皑,原名郑衍贤,陈凯歌之父。1920年9月生于福建省长乐县,逝于1994年11月,著名导演。1944年毕业于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并留校任助教。1948年赴香港任永华影业公司副导演,同年赴华北解放区参加华北大学第三文艺工作团,任戏剧队长,并参与影片《红旗歌》的编导工作。

1949年调任中央电影局担任副导演,1950年,参加拍摄凌子风导演的故事片《陕北牧歌》,1951年,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员。1953年,调任北京电影演员剧团导演,执导了话剧《家》。1955年,执导《虎穴追踪》。次年转入北京电影制片做导演,相继导演了《生活的浪花》《百凤朝阳》等。他还与人合作导演了不少作品,如与崔嵬导演合作的《青春之歌》《北大荒人》《野猪林》《穆桂英大战洪州》《平原作战》,与谢铁骊合导的《海霞》《大河奔流》等。

1960年与崔嵬执导的京剧艺术片《杨门女将》获第一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1979年,陈怀皑独立执导的戏曲片《铁弓缘》,获第三届“百花奖”的“最佳戏曲片奖”,为中国戏曲艺术片的探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演员故事

张平

张平,男,原名仉家驹、仉梦良,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县,祖籍山东曲阜,回族,中国影视、话剧演员。

幼年家境贫寒,15岁开始谋生。1936年参与组建雷电剧社开启演艺生涯,1937年加入救亡演剧队赴延安,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并参与话剧演出。1948年转入东北电影制片厂,凭借《钢铁战士》中张志坚一角成名,主要代表作品包括《探亲记》《风暴》《停战以后》。晚年仍活跃于影视创作,参演《十月的风云》《小兵张嘎》等作品。

于绍康

于绍康原籍辽宁大连,生于沈阳。1944年毕业于留日预备学校文科。1949年入东北军政大学文工团任演员。1956年起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曾在《激战前夜》、《黑山阻击战》等影片中饰演角色。1960年参加话剧《北大荒人》剧本创作。1961年主演影片《北大荒人》。同年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后相继在《小兵张嘎》、《小二黑结婚》、《大河奔流》、《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夜行货车》等近二十部影片中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王炳彧

王炳彧,男,北京电影制片厂、凤凰影业公司演员。195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在校期间在北京电影学院实验电影制片厂参加拍摄影片《穿山巨龙》和《父子俩》及短片《同志》。还参加过话剧《党的女儿》、《雷雨》的演出。1959年参加了北京电影制片厂《青春之歌》的拍摄,饰演东北流亡学生。

1960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先后拍摄过《北大荒人》(1961,饰车向阳)、《锦上添花》(1962,饰铁英父)、《停战以后》(1962,饰李连长)、《小兵张嘎》(1963,饰老满叔)、《地道战》(1965,饰高老忠)、《浪涛滚滚》(1965,饰牛相周)、《红石钟声》(1966,饰徐海波)、《海霞》(1975,饰刘大伯)、《红雨》(1975,饰王老庆)、《万里征途》(1977,饰周云鹏)、《风雨里程》(1978,饰严昆玉)等影片,还在译制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为地球厅老板库茨曼配音、译制片《桥》中为游击队员迪希配音。

1978年底与夫人移居香港,在凤凰影业公司当演员,曾拍摄过《通天临记》(1979,饰黑社会大佬)、《密杀令》(1980,饰开封府班头)、《泰山屠龙》(1980,在序幕里饰演了即刻被反派杀死的众侠士之一)等影片。

袁玫

袁玫1935年出生于北京,195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话剧团当演员。袁玫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人民教师,自幼饱受家庭熏陶,酷爱读书。少女时代就是学校里的文艺骨干。

1955年,袁玫报考总政话剧团时,有人对她“出身不好”提出异议,而副团长陈其通力排众议,认为袁玫模仿力强,对规定情境适应性好,表演富于激情,因而录取了她。

袁玫先后扮演了《北大荒人》中的燕子,《汾水长流》中的杜红莲,《第二次握手》中的叶玉涵,《剑魂》中的苏春秀,《月到中秋》中的方澍,《望春风》中的男主人公林晨晖的母亲,《知音》中的洪姨太等许多人物形象。不论是贤妻良母,还是大家闺秀,或是击剑巾帼,她都能充分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并进行适度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综合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人民日报等

来源:京报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