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书问:凌禹门与单培根的医缘与法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5 19:31 1

摘要:这组凌禹门(凌玉书)致单培根先生的信札,跨越1980至1990年代,展现了两位文化友人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深厚情谊与精神交流。其价值远超普通书信,堪称一部融个人交往、时代风貌与文化追求于一体的微型文献。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读凌禹门致单培根手札有作》

纸上游丝织旧年,墨痕深浅泪痕煎。

医心渡世参双偈,鹤发论交证一缘。

普陀烟霞空想象,禾城风雨各周旋。

残笺犹带檀香色,夜半灯前似昔年。

这组凌禹门(凌玉书)致单培根先生的信札,跨越1980至1990年代,展现了两位文化友人之间长达十余年的深厚情谊与精神交流。其价值远超普通书信,堪称一部融个人交往、时代风貌与文化追求于一体的微型文献。以下从几个方面进行点评:

一、深厚情谊与“医佛双修”的精神内核

信札的核心是凌禹门对单培根先生(尊称“培根兄”、“培根居士”)的敬重与关怀。内容处处可见:

生活细节的关怀: 从担心对方高龄长途行车劳顿(图2),到挂念其秋冬时节易患胃肠病而建议返乡养老(图6),体贴入微。 精神世界的共鸣: 这是信札最独特之处。信中频繁出现“佛法无边”、“广结善缘”(图1)等佛教用语,并提及同游普陀山观音道场的夙愿(图1),直接呼应了单培根“医佛双修”的身份。凌禹门更在信中明确指出,二人因“在社会风云和意识形态有共同见解”而惺惺相惜(图7),这表明他们的交往是建立在共同的世界观和哲学思考之上的深度精神契合。

二、弥足珍贵的时代切片与地方文化记录

这些信件无意中成为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嘉兴、湖州地区文化生活的“活化石”。

历史事件的旁证: 图3信中提到1991年皖苏浙三省特大水灾对嘉兴地区的严重影响,并感叹“北京路牌楼到北住已平路我到加兴50年还是第一次见到”,为地方灾害史提供了亲历者的珍贵记录。 文化活动的见证: 信件及附带的邀请函(图5)详细记录了湖州女史汪德祖(信中亦作“汪祖德”、“汪颖州”)1991年在嘉兴市群艺馆举办诗书画展的信息,为研究地方艺术活动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机构身份的体现: 信纸抬头“中国民主建国会嘉兴市委员会”、“嘉兴市工商业联合会”(图1、3),揭示了写信人凌禹门的社会身份与活动背景,增添了信札的历史厚重感。 三、传统书信艺术的典雅风范

从形式上看,这些信札是传统书信艺术的典范:

格式严谨: 采用竖、横排书写,使用“勋鉴”、“顿首”、“敬颂旅安”等传统书信用语,格式规范,礼仪周全。 书法雅致: 虽为日常书写,但字迹或为清秀的毛笔行楷(图1),或为规整的钢笔字(图2、6),体现了书写者良好的书法功底与文化修养。 文白相间: 行文风格文白夹杂,既保留了文言文的简练典雅,又融入口语的亲切自然,读来韵味悠长。

四、跨越时空的动人叙事

当我们将这些散落的信件串联起来,能看到一个跨越时空的动人故事:从80年代初邀约同游佛国圣地,到90年代初关切友人健康、分享地方文化盛事,再到90年代中期商议结伴归乡、安度晚年……这是一段关于君子之交、志同道合、持续数十年的温暖叙事。

总结而言,凌禹门致单培根的这组信札,不仅是一份充满人情味的个人交往记录,更是一扇窥见特定时代地方文人精神世界与文化生活的窗口。它融合了人情之美、史料之真与艺术之雅,具有很高的情感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它们静静地诉说着那个年代里,两位智者之间基于共同信仰与见解的淡泊而深远的友谊。

凌禹门先生(1902-2008),字兆龙,号若耶溪叟、山农老人,浙江绍兴人。先生出身书画世家,幼承庭训,先后师从山阴名士沈桐生、海上耆宿苏局仙,深受传统文化浸润。弱冠之年即崭露头角,与俞介眉等前辈共创兰亭书院,并于沪、杭等地举办联展,艺名初噪。

三四十年代,先生任《时事新报》文艺副刊编辑,得以结交于右任、张大千、徐悲鸿等艺坛泰斗,学问精进。国难之时,毅然投笔从戎,展现传统士人之气节风骨。

晚年先生欣逢盛世,艺术生命焕发新春。其作品不仅在国内各大展览中备受推崇,更远播海外,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机构珍藏,艺绩载入数十部权威辞书。先生尤热心公益,与同道共创多家书画社团,为传承中华文化不遗余力。

期颐之年的凌老,居南浔而精神矍铄,其养生之道融汇儒释哲思:主张饮食有节、动静结合,更重在修身养性,秉持“知足常乐、宽怀容忍”之心,以慈悲济世为乐,并倾心提携后学,门生甚众。

先生一生,可谓集书画艺术、文士风骨、仁者寿考于一身,其艺德双馨的生命历程,恰是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人坚韧而华彩的缩影。

单培根居士(1917—1995),字根土,浙江嘉兴人,近代中国佛教史上融通医学与佛学的代表人物。他七岁入塾启蒙,十七岁习医,后以中医为业,在地方医界颇具声誉。1943年,师从佛学大家范古农居士修习法相唯识,并皈依苏州灵岩山德森法师,法号慧本,自此深入佛门。

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与佛教事业,担任嘉兴佛教会常务理事,创办佛教义务小学,推动佛教平民教育。1947年起,在《海潮音》等刊物发表《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论》等文章,主张净土修行应兼通教理,渐露佛学见解。此后多次于江浙地区讲经弘法,并义务行医,践行慈悲济世。

五十至七十年代,虽历经波折,单培根始终未辍学修。平反退休后,应厦门闽南佛学院妙湛和尚之邀,赴院讲学十余年,系统讲授《金刚经》《瑜伽师地论》《肇论》等重要经论,成为该院重要导师之一。其佛学视野广阔,兼涉唯识、中观、因明等领域,培养了大量僧才。晚年仍坚持授课,直至1995年夏安详示寂于南普陀寺。

单培根居士一生贯通医道与佛法,著述丰富,有《单老居士文集》传世,尚有多种唯识、因明类注疏未及出版,其学问与行谊深刻影响了当代汉传佛教的教育与研究。

来源:红韵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