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要冲?4个信号藏不住!未来4个月盯紧这波机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5 18:02 2

摘要:最近打开炒股软件,不难发现创新药板块有点“不淡定”了——11月14日当天,康芝药业、诚达药业直接20%涨停,海辰药业、海南海药跟着大涨超10%,整个板块几十只个股集体飘红,连沉寂已久的港股创新药指数也跟着涨了4%以上。

最近打开炒股软件,不难发现创新药板块有点“不淡定”了——11月14日当天,康芝药业、诚达药业直接20%涨停,海辰药业、海南海药跟着大涨超10%,整个板块几十只个股集体飘红,连沉寂已久的港股创新药指数也跟着涨了4%以上。

这可不是偶然的“一日游”行情。作为跟踪医药板块8年的老股民,我能明显感觉到,创新药行业正在发生一场“质的变化”。之前大家对创新药的印象,要么是“研发烧钱不见底”,要么是“医保谈判压价狠”,但现在4个关键信号密集出现,彻底改变了行业的底层逻辑。未来4个月,随着政策落地、业绩兑现,这波机会值得重点盯紧。

今天就用最实在的大白话,把这4个信号拆透,再说说该怎么抓机会、避风险,没有晦涩术语,全是能直接参考的实战思路,不管你是想布局个股还是ETF,看完都能心里有数。

信号1:政策出了“组合拳”,创新药不用再“死磕医保”

之前创新药最大的痛点是什么?就是“进医保难,不进医保更难”。好药研发出来,想进医保目录就得大幅降价,利润被压缩;不进医保,医院又很少采购,市场根本打不开。但现在,这个死结被政策解开了。

今年6月底,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出台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16条政策从研发、准入、使用到支付全链条支持创新药;10月30日启动的2025年医保谈判,更是抛出了一个“王炸”——首次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机制 。

简单说,现在创新药有了“双轨通道”:一部分临床价值高、价格亲民的,进基本医保目录,靠庞大的患者群体实现薄利多销;另一部分创新程度高、治疗效果突出,但价格偏贵的(比如一些肿瘤特效药、罕见病药),可以进商保创新药目录,由商业健康保险、医疗互助来覆盖。

这个变化有多关键?举个例子,之前有款治疗肺癌的创新药,因为价格太高没进医保,一年销售额才几千万;现在纳入商保目录后,有几十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可以报销,患者自付比例大幅降低,预计年销售额能冲到几亿。而且政策还明确,商保目录里的创新药,不算医保自费率指标,也不受集采替代监测限制,企业不用再担心“一降价就没利润”,研发和生产的积极性一下就提上来了 。

除此之外,政策还在给创新药“开绿灯”:医保数据可以用来指导研发,企业不用再盲目烧钱;创新药挂网流程简化,不用再跑遍各个省份审批;医院配备创新药不受“一品两规”限制,3个月内就得召开药事会调整用药目录。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创新药从研发到销售的“堵点”全被打通了,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从来没这么宽松过 。

信号2:业绩“拐点”已现,从“烧钱研发”到“赚钱兑现”

过去大家不敢碰创新药,核心是怕“只烧钱不赚钱”。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要经历十年以上时间,投入几十亿,最后还可能失败。但现在,一批早几年布局的创新药企业,已经走到了“收获期”。

从三季报来看,不少头部创新药企的业绩已经开始“亮肌肉”:荣昌生物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2.27%,亏损直接收窄了48.55%;恒瑞医药作为创新药龙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5%,核心驱动力就是几款创新药的销售放量 。

不只是龙头,一些细分赛道的中小企业也有惊喜。比如专注于ADC药物(抗体偶联药物)的上海谊众,前三季度创新药销售收入占比超过90%,股价跟着稳步上涨;做小核酸药物的键凯科技,凭借稳定的研发管线,近期股价也连续走强。

更重要的是,创新药的“赚钱模式”变了。以前主要靠国内销售回款,现在“出海授权”(也就是BD交易)成了新的盈利增长点。近期信达生物和武田达成合作,首付就拿到12亿美元;三生制药和辉瑞的双抗药物合作,也引发了市场关注 。这种合作模式,让企业不用等到药物完全上市,就能通过授权费收回部分研发成本,现金流大大改善,也降低了研发失败的风险。

简单说,现在的创新药行业,已经从“讲故事、炒概念”的阶段,进入了“看业绩、拼兑现”的阶段。那些有明确产品、能实现销售放量的企业,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盈利支撑。

信号3:资金开始“抢筹”,低估值板块成“避风港”

股市里,资金永远是最敏感的。创新药板块能涨起来,背后离不开增量资金的持续流入。

先看估值层面,经过之前长时间的调整,创新药板块的估值已经跌到了历史相对低位,拥挤度仅处于13.60%分位 。这意味着,很多优质企业的股价已经充分反映了之前的负面预期,再下跌的空间很小,具备了估值修复的基础。

再看资金动向,仅恒生创新药ETF,近一个月的资金净流入就超过15亿元,10月31日板块反弹当天,盘中净申购量就达到了500万份 。除了ETF,北向资金也在悄悄加仓,一些业绩超预期的创新药龙头,近期北向资金持股比例持续提升。

为什么资金会盯上创新药?一方面,前期AI、半导体等热门板块波动加大,资金需要寻找新的“避风港”;另一方面,创新药板块兼具“政策利好明确、业绩基本面扎实、估值低位”三大优势,成了资金规避风险、寻求确定性机会的重要选择 。

而且从宏观环境来看,市场预期美联储可能进入降息周期。创新药是典型的高研发投入、高成长属性板块,对融资成本非常敏感。降息周期下,企业融资成本降低,更容易拿到研发资金;同时,市场风险偏好提升,高成长板块的估值也会得到提振。历史数据也显示,降息后全球医药生物资产的表现普遍向好。

信号4:行业趋势“升级”,技术突破+出海加速打开空间

如果说政策和资金是“外力”,那行业自身的技术进步和全球化布局,就是创新药板块持续上涨的“内力”。

现在的创新药,已经不是几年前“me-too”(模仿创新)的时代了,而是进入了“me-better”(改良创新)甚至“first-in-class”(首创)的阶段。ADC药物、双抗/多抗、小核酸药物等新技术路线不断突破,这些药物针对的都是之前难以治疗的疾病(比如晚期肿瘤、罕见病),临床价值极高,也拥有更强的定价权。

比如ADC药物,通过“抗体+毒素”的组合,能精准打击癌细胞,副作用比传统化疗小很多,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热门方向。国内不少企业在这个赛道布局深厚,部分产品的临床数据甚至超过了国外同类药物,具备了和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

同时,中国创新药的“出海”之路也越来越顺。之前很多创新药出海,卡在了FDA(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环节,但现在情况有了变化——FDA近期任命了理查德·帕兹杜尔博士为药品评价与研究中心主任,这位博士是肿瘤药物审批的专家,任职期间推出过一系列简化审批流程的举措,这对国内创新药出海是重大利好。

另外,国家也在积极推动创新药走向全球,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搭建面向东南亚、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药交易平台,支持企业借助香港、澳门的优势拓展国际市场 。现在国内的创新药,不仅能满足国内患者的需求,还能通过海外销售、授权合作获得更高的收益,市场空间一下就打开了。

实战思路:未来4个月,该怎么抓机会?

信号已经很明确了,接下来最关键的是:怎么布局才能不踏空、不踩雷?分享3个实战思路,供大家参考。

思路1:盯紧“双轨受益”的龙头企业

这类企业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产品已经进入或即将进入医保目录,能通过庞大的患者基数实现销售放量;二是有高价值创新药布局商保目录,未来能通过商业保险实现利润提升。

比如恒瑞医药,作为国内创新药的“一哥”,旗下多款抗肿瘤药、心血管药已经进入医保,销售稳定;同时在ADC、双抗等领域有丰富的研发管线,部分产品有望进入商保目录,兼具稳定性和成长性。还有荣昌生物,首款ADC药物已经上市销售,业绩持续兑现,同时有多个管线推进海外临床试验,既能受益于国内政策,又能享受出海红利。

选择这类企业,关键看两个指标:一是创新药收入占比(越高越好,说明公司转型成功);二是研发投入占比(持续稳定的投入,才能保证管线的连续性)。

思路2:布局“高景气赛道”的细分龙头

如果觉得龙头企业盘子太大,涨幅可能不如中小企业,可以关注ADC、双抗/多抗、小核酸药物这三个高景气赛道的细分龙头。

这些赛道的特点是“技术壁垒高、市场空间大、竞争格局好”。比如ADC赛道的上海谊众、科伦药业,双抗赛道的康方生物、康宁杰瑞,小核酸赛道的键凯科技、诺泰生物,这些企业虽然规模不如恒瑞,但在细分领域有核心技术,一旦产品成功上市或达成海外合作,股价弹性会非常大。

不过要注意,细分赛道的企业风险也更高,比如研发失败、管线推进不及预期等。建议优先选择“有临床数据支撑、已经和大药企达成合作”的企业,降低踩雷风险。

思路3:稳健型选择——创新药ETF

如果不想纠结个股,担心选错企业,创新药ETF是更稳妥的选择。通过ETF布局,能分散个股的研发风险、政策风险,同时享受整个板块估值修复的红利。

目前市场上的创新药ETF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覆盖A股创新药企业的,比如富国创新药ETF、华夏创新药ETF;另一类是覆盖港股和A股的,比如恒生创新药ETF。如果更看好国内政策红利,可选A股创新药ETF;如果想布局出海能力强的企业,恒生创新药ETF更合适。

操作上,可以采用“分批定投”的方式,比如未来4个月分4次买入,既避免一次性入场踏空,又能摊平成本,适合风险承受能力不高、没时间盯盘的投资者。

避坑指南:这3个风险一定要警惕

机会再大,也不能忽视风险。创新药板块虽然逻辑改善,但依然有3个“雷区”需要避开。

风险1:只炒概念,没有实质产品

有些企业号称“布局创新药”,但研发管线还停留在早期阶段,连临床试验都没进入关键阶段,根本没有实质产品支撑。这类企业往往会借着政策东风炒股价,但一旦市场情绪降温,股价就会大幅回调。判断这类企业很简单,看它的研发管线进展和营收构成,如果营收还主要靠传统业务,创新药只是“画饼”,就果断避开。

风险2:临床数据“掺水分”,商业化不及预期

创新药的核心是“临床价值”,有些企业会夸大临床数据,吸引投资者关注,但实际上市后,由于疗效不如预期、医生认可度低、患者支付能力不足等原因,销售情况远不及预期。所以在选择企业时,不能只看公告里的“漂亮数据”,还要看数据的真实性(比如是否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临床需求的迫切性(是否是未被满足的治疗需求)。

风险3:过度依赖单一产品或合作

有些中小企业只有一款核心产品,或者主要收入依赖某一个海外合作。这种情况下,一旦产品研发失败、上市后销量不佳,或者合作终止,企业的业绩就会大幅下滑。建议选择“管线丰富、合作方多元”的企业,单一产品或合作的收入占比不宜过高。

最后:为什么是“未来4个月”?

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强调“未来4个月”?因为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是创新药板块的“政策+业绩”密集兑现期。

11-12月,2025年医保谈判结果会公布,商保创新药目录也会落地,哪些企业的产品能入选、定价如何,都会有明确答案,这会给板块带来持续的催化;2026年1-2月,上市公司会陆续发布2025年年报预告,那些前三季度业绩亮眼的企业,大概率会延续高增长,业绩兑现会进一步支撑股价。

而且从历史规律来看,每年Q4到次年Q1,都是资金布局高成长板块的窗口期,叠加创新药板块的低估值优势,这波行情的持续性值得期待。

当然,股市没有绝对的确定性,创新药板块也可能因为宏观经济波动、政策落地不及预期等因素出现回调。但从目前的4个信号来看,行业的底层逻辑已经发生改变,这不再是短期的情绪炒作,而是长期的价值回归。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之前有没有布局过创新药板块?是踩过雷还是赚过钱?对于接下来的机会,你更看好龙头企业还是细分赛道?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咱们一起交流思路,在这波行情里少走弯路、多抓机会!

来源:河畔悠闲喂金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