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我的朋友小张就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他辛苦准备了两个星期的方案,在部门会议上被一位同事批得一无是处。
前几天,我的朋友小张就遇到了这么一档子事。他辛苦准备了两个星期的方案,在部门会议上被一位同事批得一无是处。
更气人的是,那位同事根本不是就事论事,而是明显带着个人情绪,说话尖酸刻薄。
小张当时气得脸色发青,差点当场拍桌子。但深呼吸后,他只是平静地说:“你的意见我记下了,我会认真考虑。”然后继续会议。
晚上吃饭时,小张对我说:“要搁以前,我非得跟他吵起来不可。但这次我用了‘镜子效应’,效果出奇的好。”
但这里有个关键——当别人对你态度恶劣时,你并不需要真的“反射”回去,而是要明白,对方的不尊重更多反映的是他自己的为人,而不是你的价值。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话反过来也成立——以人为镜,亦可知其人品。
为什么别人不尊重你?
当别人不尊重我们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自我怀疑: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哪里不够好?
但实际上,一个人如何对待你,更多反映的是他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你的价值。
举个例子:同一个办公室的小王,对领导和颜悦色,对部分同事却趾高气扬。难道不同的人就值得不同的尊重吗?当然不是。这只是反映了小王看人下菜碟的处事方式。
《孟子》中有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那些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往往内心缺乏安全感,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
镜子效应的三大妙用
那么,当遇到不尊重时,我们具体该怎么做呢?记住以下三点:
注意,这里说的是“在情绪激动时不沟通”,而不是完全断绝沟通。
当对方明显带着情绪,或者你已经感到愤怒时,继续沟通只会让矛盾升级。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暂停交流,给彼此冷静的空间。
就像我那位朋友小张,在会议上选择不立即反驳,不是因为他认怂,而是因为他知道,在那种氛围下,任何辩解都只会火上浇油。
俗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当你因为别人的不尊重而愤怒时,实际上是在允许对方控制你的情绪。
想一想:对方对你不尊重,你已经受了委屈;接着你生气半天,茶饭不思,工作效率下降,这不是双重损失吗?
《庄子》里有个故事:一个人乘船过河,有艘船正要撞上来。这个人生气地大骂对方不长眼。结果船撞上来,却发现是条空船。他的怒气瞬间消失了。很多时候,我们的愤怒来自于觉得对方是故意的。但即使对方真是故意的,你生气不正是ta想看到的吗?
镜子效应的精髓在于——当别人向你投射负面情绪时,你选择不做一面清晰的镜子,直接把负面情绪反射回去;而是做一面“模糊的镜子”,让负面情绪在你这里被消化、被化解。
试想,如果有人朝一面镜子扔泥巴,泥巴只会粘在镜子表面,让它变得模糊不清。但如果你不是镜子,而是一堵贴了瓷砖的墙,泥巴自然会滑落,不会留下痕迹。
职场中:当同事或领导对你不尊重时,先冷静下来,不立即反应。理清对方是就事论事还是人身攻击。如果是前者,虚心接受;如果是后者,不予纠缠,必要时用事实回应。
家庭里:家人之间常有口角,当对方语气不好时,试着不立即反驳,等气氛缓和再沟通。记住,赢得争吵和维护亲情,往往不可兼得。社交中:遇到不尊重你的人,不必刻意疏远,也不必委屈求全。保持适当的距离和礼貌,让对方明白你的底线。
通常情况下,别人对我们不好,我们本能地就要怼回去。但这恰恰落入了对抗的陷阱。而镜子效应教会我们跳出这个循环,不做条件反射的奴隶。
唐朝禅师慧能有句名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果我们能修炼内心,不把别人的不尊重当作必须回击的挑衅,那我们就真正获得了情绪的自由。
回到我朋友小张的故事。后来那位同事因为态度问题,在部门中越来越孤立。而小张因为专业能力和处事稳重,半年后晋升为项目经理。
有意思的是,成为小张下属的那位同事,反而变得客气了许多。你看,这就是镜子效应的另一个层面——你如何对待自己,决定了别人如何对待你。
当你不因他人的不尊重而贬低自己,别人自然会逐渐调整对待你的方式。
与诸君共勉。
来源:向风而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