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他义无反顾的烧毁部下的数千封通敌信件的那一刻,刘秀的宽容不仅安定了人心,更开启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当他义无反顾的烧毁部下的数千封通敌信件的那一刻,刘秀的宽容不仅安定了人心,更开启了一个时代的辉煌。
在中国历史上,两汉之间缔造“光武中兴”的汉光武帝刘秀,常被后世调侃为“位面之子”——他起兵仅三年就称帝,短短十二年就一统天下,整个过程顺利得仿佛有上天眷顾,更不像一个时代的人。
但真正了解历史后会发现,刘秀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人性光辉的必然结果。
他出身没落皇族,年轻时种地、读书、做生意,却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不仅重建大汉王朝,更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的时代。
凭什么?凭的就是普通人能做到一两个就很了不起了,但是他却全部都做到了的如下七个优点。
汉光武帝
持续学习:从农家少年到帝国的战略大师
刘秀的起点并不高,虽是刘邦九世孙,但支脉繁多,到他们这辈已与普通小康之家无异。
年轻时的刘秀看起来并无宏图大志,却有着做大事必备的素质——待人宽厚,律己甚严,深藏不露。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小小年纪的他便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年轻时便选择进京到最高学府太学学习,研读《尚书》,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
即便在戎马倥偬的征战岁月,他也经常“投戈讲艺,息马论道”,连对手隗嚣都叹服“刘秀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
建立东汉后,他白天处理国事,晚上仍阅读经史,和大臣谈论治国道理,虚心求教,很晚才睡。
这种终身学习的态度,使他被公认为封建王朝中最有学问的皇帝之一。
出身农家
用人不疑:推心置腹的驭人之术
在河北平定铜马军时,刘秀对来降的将领厚加礼遇并封为诸侯,但这些降将心存疑惧,于是刘秀让他们仍回原部,统领自己的军队。
刘秀甚至亲自骑马巡视各部,降将们感慨道:“萧王推赤心置腹中,安得不效死乎!”这一“推心置腹”的典故由此流传千古。
更难得的是,刘秀在攻克邯郸后,缴获数千封自己部下与敌人王郎勾结的信件,他看都不看,立即召集众将当众烧毁所有信件,说:“让背叛的人安心”。
和刘秀一起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出身五花八门,比如马武是绿林好汉、吴汉是渔阳的郡吏、邓禹是太学生、岑彭是王莽麾下投降的降将...但是都不妨碍刘秀从他们身上挖掘出亮点,并给予重用。
其中对岑彭的任用是古代识人之明的经典案例,岑彭原是王莽麾下将领,弹尽粮绝之际仍能让刘秀折戟城下,城破后刘秀不仅没有杀他,还赞他“义士也”并委以重任,最终岑彭成为统一蜀地的关键统帅。
用人不疑
虚心纳谏:“柔道帝王”的包容智慧
刘秀被誉为“柔道帝王”,他的治国之道重在以柔克刚,对待那些拒绝为他效力的隐士,刘秀展现了非凡的宽容。
太原郡的周党被朝廷多次征召都不愿出仕,后来不得已穿着短布单衣,用树皮包着头去见刘秀,见面后不但不通报姓名,还直接表明不愿做官。
博士范升上书建议治周党“大不敬”之罪,刘秀却表示:“自古明王圣主都有不愿为他人做臣的人”,反而赐给周党40匹绸子。
此事不仅体现了刘秀的“宽仁”,更让刘秀爱才惜才之名广为天下所知,想要出世的能人异士纷纷投靠刘秀,使得刘秀在王莽的新朝崩溃后的乱世中,迅速崛起。
虚心纳谏
果断执行:危机中的破局能力
刘秀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果断和执行力,昆阳之战中,王莽军四十二万人,刘秀率领的更始起义军不足二万。
在众将准备弃城逃亡时,时为偏将的刘秀挺身而出,定计坚守求援,他亲率十二骑突出重围,召集援兵,又亲率敢死队冲入新莽军中军,杀死主帅王寻,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再者,当更始帝刘玄擅杀了刘秀的兄长刘縯后,刘秀虽有诸多悲恸,但依然能够理智的选择隐忍,甚至想刘玄谢罪,并很快在这种危局中找到破局之法。
那就是刘玄明知河北之地危险重重,仍然派他去河北“宣慰州郡”,想借刀杀人,但是刘秀敏锐的抓住这次放虎归山的机会,果断离开长安。
此后以“柔远能迩”之策收编铜马军,并在此后的短短数月内,将兵力从数千增至数十万,笼络河北的官僚和氏族集团,一举奠定帝业根基。
雷厉风行
不拘一格:人才不同,用法各异
刘秀深谙“不拘一格用人才”的道理,他的表兄来歙以一介白丁前来投奔,一见面刘秀就脱下自己的衣服给来歙穿上,封为太中大夫。
刘秀待来歙以殊礼,并非任人唯亲,而是因为他知道来歙是出色的战略家,来歙后来成功说服隗嚣归附,平定西北,为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更难得的是,刘秀甚至能够重用仇敌,朱鲔是绿林军首领之一,主谋杀害了刘秀的哥哥刘縯,并主张除掉刘秀。
当朱鲔据守洛阳,刘秀大军久攻不下时,刘秀派人劝降,并表示:“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
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封其为扶沟侯、平狄将军,后来还任为少府。
原是颍川一名小吏的祭遵,因执法严明斩杀了刘秀的家奴,刘秀得知后非但不怒,反而提拔他为总军法官,并告诫众将“当备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卿也”。
祭遵也因此成为刘秀早期最重要的军法执行官和心腹将领之一,在他的严明治军下,汉军成为纪律严明、战斗力超强的军事组织。
不拘一格用人才
知错能改:度田事件中的自我修正
刘秀登基后实现了“光武中兴”,社会经济大发展,但是也因此产生了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于时推行“度田令”,旨在清查田地数量和人口分布,合理分配赋税。
但由于地方豪强势力强大,官员执行不力,度田政策遭到普遍抵制甚至引发了叛乱。
面对如此挫折,刘秀并没有向其他皇帝一样“君无戏言”的固执己见,而是及时调整政策:他一方面坚决镇压叛乱,对于放下武器的平民赦免无罪,另一方面处死接机压迫百姓、中饱私囊的十数名贪腐官员,并考虑各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度田方法。
这种实事求是、知错能改的态度,使度田政策最终取得了相当成效。
休养生息
务实主义:接地气的不折腾哲学
刘秀经历了西汉末年的混乱和王莽改制的失败,深知民生疾苦统一天下后,可能也是收到老祖宗“文景之治”时期的休养生息的影响,他基本上不再用兵,中央常备军甚至不超过两万,对边疆少数民族也以安抚为主。
他先后9次发布命令释放奴婢,禁止残害奴婢,多次下诏免罪徒为庶民,他减轻租税徭役,发放赈济,兴修水利,裁并400多个县,精简官吏。
建武二十七年,匈奴分裂且遭遇天灾人祸,众人请求出兵远征,刘秀却教育太子不可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他说如果发动战争不仅不能服人,还会给老百姓带来灾难。
这个经历,在后人看来好像跟一个帝王的雄才伟略扯不上关系,甚至显得太过于普通,但是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不折腾就是最大的恩典和仁政。
因为刚刚经历王莽的瞎折腾和军阀混战后,能吃饱饭才是老百姓们真正的盛世,而并非开疆拓土。
宽仁为政
刘秀的陵园被称为“原陵”,占地不过十余亩,封土仅高六米,与他后世子孙的陵墓相比,简直朴素得不像帝陵。
但就是这样一位低调内敛的帝王,却被王夫之誉为“三代以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焉”,甚至认为“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他的成功不是因“位面之子”的幸运,而是因他身上同时具备了这七种人性优点:学习进化、虚心纳谏、用人不疑、果断执行、不拘一格、知错能改、接地气务实——这些品格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完美”的帝王。
普通人若能效仿一二,这辈子真的差不了。
来源:侃了了论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