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预言诺基亚会垮台的人,如今又盯上了电动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4:22 1

摘要: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降价潮一波接着一波。有人10万买了新车,半年后发现已经跌到8万。有车主刚提车就看到4S店挂出”官降2万”的横幅,当场气到在展厅里拍桌子。这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背后,是超过100个新能源品牌在同一个赛道上疯狂厮杀。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降价潮一波接着一波。有人10万买了新车,半年后发现已经跌到8万。有车主刚提车就看到4S店挂出”官降2万”的横幅,当场气到在展厅里拍桌子。这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背后,是超过100个新能源品牌在同一个赛道上疯狂厮杀。

这场混战让很多人想起了当年的智能手机市场。2010年前后,国内手机品牌多达上百个,从金立到酷派,从魅族到锤子,每家都说自己能颠覆苹果。结果呢?十年后的今天,能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的,不过寥寥几家。有一个人,当年就准确预判了这场洗牌。

这个人叫段永平。步步高、OPPO、vivo背后的操盘手,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投资人。他曾在诺基亚如日中天时断言”功能机必死”,在众人疯抢乐视时选择远离,在茅台还是”酒鬼专属”时重仓买入。如今,他把目光投向了新能源汽车。

他的判断只有一句话:大部分电动车企业将来都会死掉。卷到最后,就剩几家能赚钱。

01 电动车比油车简单?这句话刺痛了谁

段永平在访谈中直言不讳:”电动车就是一个电机加电池,比油车简单太多了。”

这话说得轻描淡写,却精准戳中了行业的命门。传统燃油车的核心技术壁垒在哪里?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大众的TSI+DSG,丰田的混动系统,宝马的直列六缸,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几十年的积累。新品牌想造油车?光是发动机专利这道墙就能把你拦在门外。

但电动车不一样。 宁德时代提供电池,博世提供电机,华为提供智能座舱。只要有钱,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新品牌就能造出续航600公里、零百加速4秒的车。这就是为什么2020年后,电动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理想、蔚来、小鹏、零跑、哪吒、极氪、岚图、阿维塔……每个月都有新品牌发布会。

同质化的结果是什么? 你15万的SUV能跑500公里,我也能。你有15.6寸中控大屏,我给你上个17寸的。你0-100加速6秒,我做到5.9秒。消费者站在展厅里,看来看去都差不多,最后只能比价格。于是降价潮来了,从去年年底一直降到现在,有些品牌已经开始”赔本赚吆喝”。

有网友反驳说,现在的电动车竞争是”硬件+软件+智能化”的综合较量。特斯拉有FSD,小鹏有NGP,华为有ADS。但段永平的回应更扎心:如果大家都用谷歌的方案,或者用华为的方案,最后还是同质化,还是赚个平均利润。

02 特斯拉为什么能活?因为它只做减法

段永平买过特斯拉的股票,也买过特斯拉的车。后来因为不喜欢马斯克的品行,又把股票卖了。他自己都承认这个决策有点亏。但这不妨碍他看透特斯拉成功的核心逻辑。

“特斯拉的电动车是做出差异化的。” 怎么做的?款式少,东西单一,量大,成本低。

看看特斯拉的产品线:Model 3、Model Y、Model S、Model X,就这四款。Model 3和Model Y占了销量的90%以上。再看国内品牌,理想有L6、L7、L8、L9,蔚来有ET5、ET7、ES6、ES8、EC6、EC7,比亚迪更是从秦、汉、唐、宋、元一路排到了海豹、海鸥、海狮。每个品牌恨不得覆盖10万到50万的所有价位。

问题来了:你真的需要这么多车型吗? 每多一款车型,就多一条生产线、多一套供应链、多一批库存。成本上去了,利润自然下来了。特斯拉反其道而行之,用极简产品线压低成本,用规模效应提高利润。2023年特斯拉全球交付180万辆,净利润150亿美元。同期蔚来交付16万辆,亏损200亿人民币。

段永平说得明白:”它相对来讲成本就会低,它是很可能有钱赚。”这不是猜测,这是商业常识。

03 电动车能驾驶能救命吗?还是会变成新一轮内卷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智能驾驶上。觉得只要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实现了,电动车就能跟油车拉开本质差距。

段永平泼了盆冷水:智能驾驶如果每个人都自己搞,其实也很累。

现在的情况是什么?特斯拉搞FSD,小鹏搞XNGP,理想搞AD Max,蔚来搞NOP+,华为搞ADS 2.0。每家都投入几十亿研发,每家都说自己是”全国第一”。但消费者真的能感知到差异吗?90%的用户买车后从来没开过高速辅助驾驶,因为”不敢用”。剩下的10%开过之后发现,各家的体验其实都差不多,能变道、能跟车、偶尔会误刹车。

更关键的是成本问题。 一套激光雷达加高算力芯片,成本至少2万块。这2万块最后摊到车价里,消费者买不买单?如果不买单,车企就得自己扛着亏损继续烧钱。烧到什么时候?烧到竞争对手倒下,或者自己先倒下。

段永平的判断是:将来大家可能都用谷歌或华为的通用方案,最后又是同质化,又是平均利润。这不是悲观,这是看透了商业规律。真正能赚钱的差异化,不是你有我也有的功能堆砌,而是你做到极致、别人学不来的核心能力。

当年诺基亚有塞班系统,摩托罗拉有刀锋设计,索爱有Walkman音乐功能。每家都觉得自己有差异化。结果苹果一个iPhone出来,把所有人都打趴下了。不是因为iPhone功能最多,而是因为它把”触屏+应用生态”做到了极致。

电动车行业会不会出现下一个”iPhone时刻”?没人知道。但可以确定的是,靠堆料、靠降价、靠PPT造车的品牌,活不到那一天。

现在国内注册的新能源品牌超过100个,真正盈利的不到5个。这个数字已经说明了一切。段永平说”现在看到的电动车大部分都会死掉”,不是诅咒,是数学题。市场就这么大,消费者的钱包就这么深,最后能活下来的,要么是技术过硬的头部企业,要么是找到细分赛道的特色品牌。

那些既没有技术壁垒、又没有成本优势、还在靠融资续命的品牌,已经在倒计时了。

真正的商业智慧,不是预测谁会赢,而是看清谁一定会输。段永平看懂了这个行业的本质:电动车不是风口,是绞肉机。能飞起来的是凤凰,掉下来的都是炮灰。

来源:一两相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