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班牙阿利坎特省维拉约约萨的夜晚响起了12声枪声,倒下的是2023年驾驶米8叛逃到乌克兰、短暂走红的马克西姆·库兹米诺夫。半年之后,在异国他乡的街头的他付出了代价,就像一句冷硬的宣告:跑得再远也得算账。
西班牙阿利坎特省维拉约约萨的夜晚响起了12声枪声,倒下的是2023年驾驶米8叛逃到乌克兰、短暂走红的马克西姆·库兹米诺夫。半年之后,在异国他乡的街头的他付出了代价,就像一句冷硬的宣告:跑得再远也得算账。
11月11日,有媒体报道称北约想获取“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计划被阻止了。2024年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专门成立了小组,目标就是能够挂上“匕首”的米格-31机组人员:先报价一百万美元,如果可以带着“匕首”起飞,立刻涨到三百万美元,再加欧洲护照和住所,一套“钱、身份、落脚地”打包。
通过社交软件联系上一个叫“亚历山大”的人,米格31的前后排任务不一样,动手的是后排的领航员,前排的飞行员;处理方法有三种——射击、勒晕或者在氧气面罩上做手脚。落地的目的地为罗马尼亚康斯坦察的北约空军基地;再制造“事故报道”,将叛逃说成是坠毁以给自己新的身份开脱。在劝说的时候又拿出了库兹米诺夫的照片作为成功的证明——但是那张照片倒像是一个现实的警告,做叛徒能活多久没有人能保证。
被盯上的领航员不买账,把情况报告给了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理由很简单:有人认为爱国是责任,有人认为爱国是为了保命;不把生命托付给陌生人,也不愿意背负“叛徒”的骂名,余生活在一个恐惧之中。随后的处理并不是一脚刹车,而是一年的拉锯:目标表面上“同意”,暗中配合安全部门,收集时机、航线、伪装手段等细节;米格31机组照常执行任务,诱惑没有改变航线。这一年就是情报和反情报之间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也是对人的性格的考验。
俄方进一步判断,策反的目的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取得飞机或者导弹实物,而是要把飞机引到北约重要基地附近,制造可控的冲突场景:只要把线拉到空域边界,就有后手——击落、归咎、定性、升级,节奏可以被推动。有人把英国的意图摆到台面上来,想把整个北约卷入更深的对抗中去。
领航员拒绝的个人动机还有,对方用300万让他在空中对同伴下手,然后用假新闻来掩盖,这不是安全感,而是一次性的消耗。一出手,下一秒就会知道,自己已经不属于任何一方了;真正分配岗位的时候,西方也会有所顾忌——曾经当过叛徒的人,可能会有第二次,这个印记很难洗掉。
战争爆发之后,人心浮动是常事,但是主动叛逃的比例却不高。被点名驾机叛逃的只有库兹米诺夫一人;乌克兰也有转向俄罗斯并组建作战单位的人,但是报道选择性地忽略了这些。策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越来越难。
再看“偷”导弹的想法。“匕首”之后就是技术、战术和威慑力,拿到手可以拆解、研究、对抗。300万值不值?或者值更多。小组报价很直接,因为他们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相信荣誉,但是很多人相信数字。问题在于,诱饵挂在空中,下面是各种钩子:黑海空域、罗马尼亚基地、媒体“事故”,环环相,一口咬上就被人拖进另一个剧本里去了,等反应过来已经没有退路了。
这桩事情没有做成,是谁的运气好?对机组来说,对空域里的无辜航班来说,对绷紧神经的人来说都是。设想有一天一架米格-31向康斯坦察方向飞行,地面雷达报警,天空中出现一道光芒,第二天报纸上全是控诉的文章,会怎样呢?有人赞成,有人后悔,但是被牵着走的还是普通人。
有人问,俄罗斯这套“虽远必诛”的逻辑是不是太狠了?严厉本身就是威慑的一部分,如果不把不守规矩的人置于代价的阴影之下,规矩就会散。但是严格也有界限——法律兜底、证据充分。暗战越深入,社会承受力就越容易被消耗,公民在出国、交流、说话的时候心里的弦就更紧,这是副作用,需要被看见。
拿米格25当年的戏码来做比较呢?时代变了,信息透明度和追踪能力远不如从前;隔着铁幕突围的戏很难再演了,更何况跨境对抗的边界已经敏感起来,谁越线谁负责。还有一点就是对方把成功案例当成了筹码,用库兹米诺夫的照片来作参照。但是它是表明路径可行,还是警告结局可怕呢?私聊传播会使得判断受到影响;看了这张图的人只会有这么一句话:不值。
战争不是抽象的概念,它是人们的面孔,是人们做出的选择。一秒钟的选择,一生的代价。叛徒的背后有道德、法律,也有冷酷的利益交换。无论站在哪个立场上,都要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来源:卢先生真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