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毛泽东选集》中,蕴藏着大量关于“开悟”与“成事”的深刻智慧。那些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人,与那些终生迷茫于表象之下的人,命运自然大相径庭。
读毛选十年,发现人生所有难题的答案,都藏在这句话里——“人一旦开窍,所有事都有规律。”
在《毛泽东选集》中,蕴藏着大量关于“开悟”与“成事”的深刻智慧。那些能迅速洞察事物本质的人,与那些终生迷茫于表象之下的人,命运自然大相径庭。
何为本质?毛泽东一语道破:那便是规律。掌握了规律,就如同掌握了万事万物的“总开关”,做事自然水到渠成。
开悟第一步:从“蛮干”到“巧干”,掌握规律
《实践论》说:“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亲口吃一吃。”但高手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普通人吃梨,只知道梨子的滋味;高手吃梨,能吃出种植规律、市场供需和用户口味。
(1)普通人熬夜加班,埋头苦干,往往事倍功半;
(2)开窍者研究“效率杠杆”,寻找规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职场遇到瓶颈时,抓“主要矛盾”——是能力不足,还是关系卡点?创业迷茫时,学“农村包围城市”——先攻克小众需求,再突破主流市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顺应规律的选择,事半功倍,水到渠成;不顺应规律的选择,必然多走弯路,甚至南辕北辙。
开悟核心:抓住“主要矛盾”,找准问题的“牛鼻子”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万千学问,只一句话: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这是开悟的核心能力。
真正的高手,能够一眼锁定主要矛盾,就像在乱麻中找到线头,牵住它,再复杂的局面也能逐渐清晰。婚姻出现矛盾时,要分辨是情感需求错位,还是经济压力主导?财富遇到卡点时,要判断是认知局限(不会赚),还是行动瘫痪(不敢干)?一旦抓准核心矛盾,问题就解决了一半。
这就像牵牛,得抓住牛鼻子,它才会乖乖跟你走。要是抓牛角,它可能会顶你;抓牛脚,它可能踢你;抓牛尾巴,那简直就是白费劲。
开悟路径:在实践中求真知,于行动中创未来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在《毛选》里出现了无数次。毛泽东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时,在湖南跑了32天,踏遍5个县,才敢下结论。
开悟不是闭门造车,而是躬身入局。调查研究是开悟的必经之路。想创业?先去调研市场需求;想提升能力?先完成100次刻意练习。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读书是学习,使用更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很多事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的。不要观望,先干起来再说,边干边找机会,边干边创造,边干边完善。只要大方向对,很多东西,干着干着,也就学会了,干着干着也就看到眉目了。
开悟心法:灵活应变,以退为进
开悟者懂得:规律≠死规则,而是活的斗争策略。毛泽东为何能四渡赤水出奇兵?就在于不迷信“成功模板”,懂得灵活应变。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局势总在变化,唯有灵活应变者才能生存。人生低谷时,硬拼未必明智。毛泽东在敌强我弱时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种灵活战术同样适用于职场与创业。
新东方遭遇行业巨变后,俞敏洪果断转型直播带货,以退为进,最终“东方甄选”逆风翻盘,正是这种智慧的体现。暂时的蛰伏,是为下一次爆发蓄力。
开悟境界:全局在胸,信念如磐
开悟的更高境界,是拥有全局思维和坚定信念。“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 成功者与普通人的差距,往往在于能否跳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毛泽东在革命低潮时写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信念点燃希望。普通人逆袭的路上,比能力更重要的是“信的能力”。信念是前行的灯塔,是困境中的支柱,是支撑我们走过至暗时刻的精神力量。
写在最后:
开悟的本质是认真的实践
读《毛选》越久越发现,它没什么“捷径”,只讲“做事的本分”:
(1)认清核心,别瞎忙;
(2)摸清实情,别蛮干;
(3) 聚焦重点,别贪多;
(4)踏实执行,别空想。
这些道理看着朴素,却能让你在浮躁的世界里保持清醒。就像毛泽东说的:“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认真地抓重点、做调研、攻难点、强执行,脑子自然会越来越清楚,事也自然会越来越顺。
人一旦开悟,并非拥有了魔法,而是掌握了万事万物的规律。他们不再是生活的被动响应者,而是成为了主动的创造者。他们用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武装自己,在复杂世界中游刃有余,从而真正做到“做什么都能成”。
来源:扒书知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