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联社记者抵达被袭清真寺时,烧焦的《古兰经》残页与炭化的地毯散落一地,一堵墙壁被烈焰熏得漆黑,与墙上刺眼的希伯来语涂鸦形成诡异对比。
约旦河西岸中部的代尔伊斯蒂亚镇,深夜的寂静被火光与浓烟划破。
美联社记者抵达被袭清真寺时,烧焦的《古兰经》残页与炭化的地毯散落一地,一堵墙壁被烈焰熏得漆黑,与墙上刺眼的希伯来语涂鸦形成诡异对比。
“我们不怕阿维・布鲁斯”“我们将再次报复” 的字迹,直接将矛头对准以色列国防军中央司令部司令阿维・布鲁斯少将。
这座清真寺在2012年、2014年曾两度遭定居者破坏,而此次袭击更具挑衅性,事发前夜,以色列总统、军方参谋长刚集体谴责过定居者暴力,袭击者却用纵火与涂鸦回应,仿佛在宣告对以色列官方权威的蔑视。
更令人不安的是,事发后赶到的以军仅作现场勘查,未对这起 “亵渎宗教场所” 的恶性事件作出任何实质性回应。
清真寺纵火案只是约旦河西岸暴力升级的一个缩影。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最新数据显示,自2023年10月巴以新一轮冲突爆发以来,定居者袭击事件呈 “爆炸式增长”。
2023年10月单月记录264起袭击,创2006年统计以来新高。2024年1月至4月,此类袭击已超1900起,导致3535名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较往年激增数倍。
暴力形式早已超出纵火破坏,在橄榄收获季,定居者用棍棒、石块袭击采摘村民,仅2025年10月就有5700多棵橄榄树被损毁,150余人受伤。
在希伯伦南郊,极端定居者手持刀具闯入村庄高喊 “这是我们的土地”,导致 5 个村庄约 500 人被迫逃离故土。
杰宁难民营更沦为 “战场”,以军以 “反恐” 为名拆毁房屋、挖断道路,数万人在不到24小时内被要求撤离,返回取物者遭武力驱逐。
巴勒斯坦导演哈姆丹・比拉勒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在自家门口遭定居者袭击,血迹浸透土地,“就像鱼离开水,我们离不开这片故土,但暴力正逼着我们流亡”。
定居者暴力的泛滥,根源在于以色列的制度性纵容。
以色列人权组织Yesh Din的监测数据揭露残酷现实,2005至2024年间,警方针对定居者暴力的调查中,94%无疾而终,仅3%实现全部或部分定罪。
此次清真寺纵火案中,4名被捕者仅1名未成年人被延长拘留6天,其余3人迅速获释,这种 “轻拿轻放” 的处理方式已成常态。
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极右翼政府的态度,总理内塔尼亚胡对暴力激增始终保持沉默,而其内阁核心成员均为定居者运动支持者: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亲自推动定居点扩张,甚至扬言 “绝不让一粒小麦进入加沙”。
国家安全部长伊塔马尔・本 - 格维尔曾因煽动种族主义获罪,如今主管警察部队,却对定居者暴力视而不见。
在政府默许甚至纵容下,定居者越过既有范围,用棚屋和牲畜围栏搭建 “年轻定居点”,逐步侵占巴勒斯坦村庄的农田与水源,形成 “暴力 - 侵占 - 合法化” 的恶性循环。
约旦河西岸的局势已引发国际社会强烈反应。
联合国秘书长发言人迪雅里克迅速谴责焚烧清真寺的行径,警告 “暴力可能破坏加沙停火努力”。
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表达担忧,称 “约旦河西岸局势若蔓延,将冲击加沙地带的相关努力”。
更具标志性的是,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挪威于2025年6月联合宣布,制裁以国家安全部长本 - 格维尔和财政部长斯莫特里赫,冻结其资产并禁止入境,指责两人 “煽动极端暴力、侵害巴勒斯坦人权”。
五国外长在联合声明中明确指出,“极端定居者暴力正威胁‘两国方案’,以色列政府必须履行国际法义务”。
美国却公开反对这一制裁,国务卿鲁比奥呼吁 “撤销无助于停火斡旋的措施”,凸显西方阵营在巴以问题上的分裂。
如今的约旦河西岸,仇恨正形成恶性循环。
定居者的暴力袭击引发巴勒斯坦人的反抗,以军的镇压行动又激化更多矛盾。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曾称定居者暴力 “越过红线”,以军参谋长扎米尔中将也承认这类行为 “违背以色列价值观”,但空洞的谴责难以遏制失控的局势。
随着加沙停火协议进入关键阶段,约旦河西岸的动荡已成为地区和平的 “定时炸弹”。对于巴勒斯坦人而言,他们想要的只是 “安全地待在家里”,但在极端主义与制度性不公的双重挤压下,这份简单的诉求正变得遥不可及。
清真寺墙上的仇恨涂鸦终将被擦拭,但要清除巴以之间的隔阂与仇恨,需要的是停止暴力、尊重主权、践行 “两国方案” 的政治勇气。否则约旦河西岸的火光,可能点燃整个中东的更大危机。
来源:靳律法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