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地记者洗白强奸犯,苏丹封禁阿拉伯频道,联合国揭露暴行真相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5 17:14 1

摘要:当苏丹记者茨比·穆巴拉克对着被指控煽动强奸的武装分子竖起大拇指时,这一镜头不仅引爆了舆论,更成为苏丹政府禁播“天空新闻阿拉伯频道”的直接导火索。

当苏丹记者茨比·穆巴拉克对着被指控煽动强奸的武装分子竖起大拇指时,这一镜头不仅引爆了舆论,更成为苏丹政府禁播“天空新闻阿拉伯频道”的直接导火索。

这场看似简单的媒体纠纷,实则是战争废墟上叙事权争夺的缩影,在真相稀缺的战场,每个镜头选择都可能比子弹更具杀伤力。

苏丹政府的禁令绝非偶然。11月,苏丹文化、信息与旅游部以“未经授权开展活动”为由,宣布该频道即刻停摆,措辞严厉地强调其“公然违反媒体法规”。

这一决定背后,是该频道对法希尔局势的争议性报道:在反政府武装“快速支援部队”(RSF)攻占这座城市后,穆巴拉克不仅反驳了“RSF屠杀470名患者”的指控,更与涉案武装分子亲密互动。

而此时,苏丹主权委员会主席布尔汉刚发表“彻底消灭叛军”的声明,这场媒体风波无疑触碰了政府的敏感神经。

争议的核心在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失守。战地记者的使命应是“让统计数字背后的生命重新获得重量”,正如曾参与伊拉克战争的记者莫肯霍普特所言,战争报道需要“怜悯”而非立场先行。

但穆巴拉克的报道显然偏离了这一准则:她仅以部分医护人员的说法否定屠杀指控,却忽视了联合国妇女署关于“强奸被用作战争武器”的实证,更在镜头前与涉案分子互动,客观上起到了“洗白”作用。

这种选择性报道,与苏丹政府此前以“缺乏专业精神”关停沙特两家电视台的逻辑一脉相承。

媒体背后的地缘政治阴影更让事件错综复杂。“天空新闻阿拉伯频道”由阿联酋资本实际掌控,而联合国报告早已认定阿联酋“可信地”通过乍得向RSF输送武器,其今年加大了军援力度。

在这种背景下,频道的报道倾向难免引人质疑。苏丹政府对外国媒体的警惕,本质上是对外部势力借媒体干预内政的反击,毕竟当媒体成为地缘政治的传声筒,其报道便不再是真相的载体,而是利益博弈的工具。

法希尔的信息封锁进一步放大了争议的危害。自RSF接管以来,这座城市基本对独立记者关闭,13名媒体工作者在通讯中断期间失踪。

这种信息黑箱中,“天空新闻阿拉伯频道”本应承担起记录真相的责任,却因立场偏差沦为争议焦点。对比莫肯霍普特耗时五年采访200余人、收集无人机录像等实证的“饱和报道”方式。

该频道的仓促报道更显轻率,战地真相从来不是单一信源的陈述,而是多重证据的交织还原。

这场风波也折射出苏丹内战的残酷现实。持续近两年的冲突已导致1170万人流离失所,3000多万人急需援助,但真相却在各方叙事中变得模糊。

苏丹政府禁播媒体,RSF封锁信息,外部势力借媒体发声,最终失语的是战火中的平民。当穆巴拉克镜头里的“和平手势”与联合国记录的“系统性暴行”形成割裂,普通人的苦难便在这种叙事夹缝中被无限拉长。

值得深思的是,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从来不是对立关系。“天空新闻阿拉伯频道”以“自由报道”为自己辩护,但真正的新闻自由建立在专业准则之上。

正如莫肯霍普特在战地笔记中记录的“烧焦车架上的奶瓶与火箭弹尾翼”,真实的战地报道需要直面残酷,而非选择性回避。苏丹政府的禁令或许带有政治考量,但该频道的失范操作,无疑为这场争议埋下了伏笔。

在法希尔的断壁残垣间,战争的胜负尚未定论,但叙事权的争夺已硝烟弥漫。

当镜头成为武器,媒体更应坚守专业底线,唯有像莫肯霍普特那样,用“怜悯”与“实证”为平民发声,才能让新闻报道成为照亮战争迷雾的光,而非加剧分裂的火。

毕竟对那些在战火中挣扎的人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立场鲜明的宣传,而是被真实记录的苦难与尊严。

来源:米奇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