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九十年代西藏考古队在野外勘探时,意外挖出一块刻满汉字的石碑。碑文里详细记载了唐朝使节王玄策出使天竺的经历,可翻开正史《旧唐书》《新唐书》,关于他的记录却只有一两句话。这事让不少人都摸不着头脑,明明挖出实物能证明真有其人,为啥史书里反倒轻描淡写?
上世纪九十年代西藏考古队在野外勘探时,意外挖出一块刻满汉字的石碑。碑文里详细记载了唐朝使节王玄策出使天竺的经历,可翻开正史《旧唐书》《新唐书》,关于他的记录却只有一两句话。这事让不少人都摸不着头脑,明明挖出实物能证明真有其人,为啥史书里反倒轻描淡写?
那块石碑叫《大唐天竺使出铭》,说得明明白白。王玄策第一次去天竺办事,主要是谈贸易和文化交流,顺利签了合同。但第二次出使碰上天竺内乱,新国王把唐朝使团都抓了。王玄策趁黑跑了,跑到吐蕃借了两万士兵,带着人马三天就打下了天竺首都。新国王吓得连忙求饶,答应每年给唐朝进贡。
按理说这种战绩放在现在肯定得上新闻联播,可为啥当时的史官没写?原来问题出在这借兵上。古代调兵打仗必须走正规流程,王玄策自己找吐蕃借兵打仗,算是越权了。要是让皇帝知道使节能随便调兵,怕是睡不着觉。就这样,立了大功的王玄策回去后啥都没捞着,连个表彰都没。
民间倒对这事传得沸沸扬扬,有人说他单枪匹马杀出重围,还有人说他用了什么奇门遁甲。但直到石碑出土才让大家看清,这事儿根本就是正规军事行动。碑文里记录的行军路线、人员配置都很实在,连用的哪个驿站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意思的是,这石碑上不仅有汉字,还有藏文翻译。说明当时唐朝和吐蕃在边境的合作比想象的更紧密。现在西藏那边已经把这块碑列为重点保护文物,时不时有游客跑去拍照。专家说这石碑对研究古代丝绸之路太重要了,可惜当年的史官可能觉得打仗的事儿不太体面,就给压下去了。
石碑上的文字现在通过技术修复,还能看到更多细节。比如说王玄策队伍里有个叫李义表的副手,碑文里提了他好几次,但正史里这个人根本不存在。这些新发现都在慢慢补全历史的碎片。不过现在大家最想知道的是,为啥唐朝这么多人立功还能名垂青史,就王玄策偏偏被遗忘成了谜题。
总之这事到今天算是有了实证,但当年史官为啥不写清楚,可能还得继续挖更多证据。反正石碑摆在那儿,总比光靠传说说话强多了。
来源:史小侃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