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六点,当大多数上班族还在酣睡时,一群身影已开始为全家准备早饭。饭后,他们还要送孙子去幼儿园、去菜场买菜,回家做家务、准备午餐……经常忙到晚上十点,一天的“工作”才算真正结束。这种“早6晚10,一周7天”的作息,是千万“老漂族”的日常。他们带着对子女的牵挂来
受访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陈辉
本报记者 牛雨蕾
清晨六点,当大多数上班族还在酣睡时,一群身影已开始为全家准备早饭。饭后,他们还要送孙子去幼儿园、去菜场买菜,回家做家务、准备午餐……经常忙到晚上十点,一天的“工作”才算真正结束。这种“早6晚10,一周7天”的作息,是千万“老漂族”的日常。他们带着对子女的牵挂来到陌生城市,成了家庭运转的隐形支柱。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教授陈辉所著的《银发摆渡人》正式出版,揭开了老漂族背后的辛劳与孤独。
陈辉的研究始于一份切身的触动。他的母亲就是一名老漂族:“我们一家三口习惯了她的照料,却很少细想她在陌生的城市里是如何适应的。”2017年,他将对母亲的观察写成《我的妈妈是老漂》一文,发表于网络后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意识到,老漂族的困境是社会的集体共鸣,便一头扎进了调查。2022年起,他通过“滚雪球抽样”(先在各地选取受访者,再通过受访者推荐受访者、逐步扩展)的方式访谈了131人、覆盖100多个家庭。
在陈辉的调研中,老漂族的日子忙忙碌碌,规律且单调。他们的时间被各种家务填满,还要应对子女的“科学育儿”要求,比如别给孩子吃太甜、辅食要按比例配,有时辛苦一天,结果被扣上“太惯孩子”“观念过时”的帽子,个中委屈无人诉说。水土不服和牵挂也在悄悄消耗着他们——南方老人去北方,会因干燥起疹子、犯肠胃病,北方老人去南方,关节易因潮湿疼痛。还有老人总惦记老家的老伴,担心他们睡不好、吃不好。更让老漂族难以适应的,是陌生环境里的孤独。一位受访者告诉陈辉,她好不容易空闲下来,也只能在小区里漫无目的地转圈,想找个人说话可身边全是陌生面孔。
“老漂族积压的情绪,常通过身体不适爆发。”陈辉坦言,有些子女误以为老人“年纪大了脾气差很正常”,却忽略了委屈、焦虑等负面情绪对健康的影响。调研中,有老人在照顾孙辈时频繁感到心脏不舒服,去医院做检查没发现明显问题,医生基于临床经验提醒老人去挂心理科,子女才意识到老人的症结并不是心脏病,而是长期焦虑。
“老漂族的兴起,与当下城市家庭的育儿压力紧密相连。”陈辉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年轻人让父母来自己身边,就是希望“孩子有人带,下班回家有饭吃”。这句朴素的期待,让老漂族成为城市家庭的“刚需”,很多老漂族也正是带着“帮一把”的信念,把这份支持变成了漫长的坚守。有的老人辗转于多个子女家,在不同城市间奔波;有的老人即便身患疾病,也硬撑着照料孙辈。陈辉感慨道:“这些老人从供子女上学、帮他们扎根城市,再到托举孙辈,一辈子都在为子女付出。这不仅是个体的选择,更是中国人的家庭信念。”
在陈辉看来,老漂族的困境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与社会需要共同面临的课题。他结合调研,总结出以下几点建议。
老漂族:不要委曲求全,主动调整心态。第一,要敢于表达需求,比如“下午想歇会儿,你下班早点回来接孩子”。子女大多忙碌,未必能察觉老人的委屈,主动说出来才能减少误会。第二,减少对子女生活的过度担心,子女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过度担心只会引发精神紧张甚至家庭矛盾。第三,要多走出家门,参与小区广场舞、手工小组、老乡交流会等,在社交中找到归属感。
子女:学会感恩,主动分担。首先,子女要放下“老人带娃理所当然”的想法,主动承担带娃责任。其次,要多关注老人的情绪,老人突然话少了,就问问“是不是不舒服”,老人说想家了,就陪她跟老家的亲人打个视频电话。再次,还要重视孙辈“隔代反哺”,如引导孩子说“谢谢爷爷奶奶”、帮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份亲情会让老人欣慰。
社会:肯定价值,提供支持。首先,社会要认可老漂族的价值,他们不仅帮子女解决了带娃难题,也为城市发展减轻了压力,可通过媒体报道、社区“最美老漂族”评选等,让他们的付出被看到。社区可以开展手工课、老乡交流会、建立“老漂族互助群”等,帮老人扩社交、找同伴。政策层面也需要精准支持,如完善医保异地结算政策,让老漂族看病更方便;设立“老漂族健康驿站”,提供免费体检、心理咨询等服务,缓解他们的身心压力。▲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来源:人民日报党媒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