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主办方把大会正式推到台面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IMT‑2030(6G)推进组牵头,北京市经信局和北京经开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现场来来往往的人多,讨论也很快就展开了。开幕那天的节奏挺明白:主办和承办方代表先后上台,把目前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交代
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幕。
11月13日,主办方把大会正式推到台面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IMT‑2030(6G)推进组牵头,北京市经信局和北京经开区管理委员会作为承办单位,现场来来往往的人多,讨论也很快就展开了。开幕那天的节奏挺明白:主办和承办方代表先后上台,把目前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交代清楚,还把下一步要做的事点出来。旁边摆了几块展区,厂商和研究机构放了芯片样机、基站小模型和演示视频,大家围着这些东西聊技术路线、标准制定、产业链分工这几件事。
台上的发言不是空话,都是在交代进度和任务。主办方把路线图摆出来,IMT‑2030推进组讲了标准推进的时间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则把已有的试验数据、评估结论拿出来对照。承办单位的经信局和经开区管理委员会也说明了地方能提供的配套资源,比如场地、人才和对接渠道。把会办在经开区,本身也是个信号:地方想借这个会把相关企业、项目和政策聚在一起,方便做下一步的试点工作。
会议内容分成几块来讲。政策和规划方面,有专家在讲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布局,包括试验频段的初步安排和网络架构的大方向。技术交流环节里,研究人员集中讲了计算与通信融合、太赫兹通信、超大规模天线、空间地面一体化等技术进展,演示的东西多是实验室级别或小规模链路。产业对接那部分则更现实,运营商、设备厂商、芯片公司和应用端企业互相抛出需求和合作意向,大家像是在找“谁能把这事儿接下去”。
把事情往外拉一步看,背景很清楚:5G已经从部署走到规模应用,新的需求又来了——更高的带宽、更短的时延、更多元的连接场景,还有把感知能力嵌进通信网络的期待。这些需求把6G从概念推到了必须做实验、出路线图的阶段。国际上也在做类似工作,中国希望既跟进国际讨论,又能在部分技术或标准上有所发言权。这个大会既是展示成果的场合,也是把国内各方的工作捆在一起、找时间表和责任人的场合。
现场的布置有讲究。会场被划成技术研发、测试验证和产业服务三块展区。研发区多是高校和研究所的实验平台介绍,有人讲到实验频段和天线设计的参数;测试区放了几套小型试验链路,用来现场演示高频段连接的基本能力;产业服务区则展示了孵化案例、资本对接和试点落地的典型样本。参会人员构成广,从政府、科研院所到大厂、小公司都有。人们在展位前交流,有的是交换名片,有的是现场约定后续沟通。这种把供需直接摆在一起的方式,让会议从讨论性的场合变成了实打实的撮合平台。
讨论里不只有概念,还有现实问题的锋利点。频谱资源怎么划分、设备和终端成本怎样下降、芯片和零部件国产化的进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不完善,这些都被提到了桌面上。有人提出需要更明确的政策支持来分担试点风险,特别是对那些还未能形成商业闭环的技术;也有人强调要把国内方案及时推进到国际标准的讨论里,否则易被动。大家不是在讲大话,而是把瓶颈、时间表和责任单位摊开来商量。
从组织逻辑看,选择经开区并非偶然。这里近年来承接产业项目、集聚企业的能力比较强,通信和半导体相关的企业也不少。主办方和承办方把会办到这里,就是想把政策、研发和产业链放在一条线上来推进。经开区管理委员会在现场也把本地能支持的资源列出来,嘴上说着可以在场地、人才和资金层面给予支持,很多企业当场就把对接意向写到资料上。
会中还有很多短平快的双边会谈。运营商代表和设备商围着技术方案的细节转,芯片公司和高校谈如何把算法在硬件上跑通,创业公司忙着把自己的应用场景推给有试点资源的单位。这些谈话时间短,但密度高,目的是把长周期的合作压缩成现场能推进的步骤。很多对接的后续结果需要几周、几个月才能看到,但这种现场撮合本身就很重要。
整体气氛并不浮夸,偏务实。多数发言用数据和进度说话,很少口号式的表态。茶歇时有几句轻松的玩笑,缓解了会议的技术浓度,但更多时候大家是在计算时间表和资源。能看到的是一种流程化的推进:先把问题点捋清楚,再把责任交给单位,然后按时间推进。
现场的一些小细节挺能说明问题:技术演示机旁,研究人员一边比划波束方向一边讲试验参数;会议室后排,初创公司代表一边记笔记一边用手机约下一场对接;走廊上的布告栏贴着日程和专题安排,参会者随手摘下一张单页。这些画面让会议看起来像个正在施工的场地,既有规划也得现场调整。
对于接下来的动作,大家讲得都很务实:谁来扩容实验平台、谁推进标准讨论、哪些城市先铺试验网、怎么把试验结果转成示范工程,这些都列在工作簿里。联系方式在会场里一直传来传去,后续沟通链条已经搭起来。有的团队会把技术验证做细致一点,先把硬件和算法能跑通再考虑商业化;有的运营商则愿意在有明确试点场景的前提下投入资源。
展区的灯光偏柔,显示屏循环播放着路线图和项目名单。人群逐渐散开,一些人继续在座位上讨论,另一些人往外头的咖啡区接着谈。会场从大场合的发言慢慢转成小范围的对接与安排,会议本身并没有终止,只是进入了更贴近落地的阶段。
来源:勇往直前的菠萝OYr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