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部战场关键城市接连告急,俄军攻势凌厉,后勤补给系统被持续打击至近乎瘫痪;政坛上,1亿美元贪腐案轰然引爆,总统核心圈亲信涉案出逃、两名部长火速辞职,西方援助大幅缩水且态度急转弯。
哈喽大家好,我是标叔。
今天我们来看看在乌克兰战事吃紧的时候,泽连斯基却因为身边的亲信陷入了舆论中。
2025年11月,乌克兰彻底坠入“内忧外患”的双重绝境:
东部战场关键城市接连告急,俄军攻势凌厉,后勤补给系统被持续打击至近乎瘫痪;政坛上,1亿美元贪腐案轰然引爆,总统核心圈亲信涉案出逃、两名部长火速辞职,西方援助大幅缩水且态度急转弯。
这场叠加的危机让这个深陷动荡的国家雪上加霜,普通民众在炮火与腐败的夹击下艰难求生,曾经的外交幻想彻底破灭,乌克兰的未来被厚重的迷雾笼罩,何时能走出困境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2025年11月10日,乌克兰国家反腐败局(NABU)通过官方渠道发布重磅消息,宣布启动能源与国防领域大规模反腐行动,这一行动代号“迈达斯”,历时15个月完成。
根据NABU的公开声明,此次调查调取了超过1000小时的监听录音,在基辅多地搜查时,当场查获数十袋用保鲜膜包裹的成捆现金,涉案金额高达1亿美元。
法新社援引NABU的调查结果显示,涉案主体是乌克兰国家原子能公司的一家下属分公司,该公司通过设立空壳公司、伪造项目合同、虚构服务费用等复杂资金运作,将1亿美元非法转移至境外账户,涉嫌洗钱、职务侵占等多项违规操作。
而这起案件的核心人物,是与乌克兰总统关系密切的蒂穆尔・明迪奇——此人无政府公职,却凭借特殊关系在能源、军工领域呼风唤雨,掌控多个关键项目合作权,被外界称为“总统核心圈的关键人物”“隐形操盘手”。
令人关注的是,就在NABU开展突击搜查的数小时前,明迪奇已通过特殊渠道离奇离开乌克兰,去向不明。
外界普遍猜测,其出逃背后存在高层通风报信的可能,甚至有消息称其离境手续是“加急办理”,进一步引发对权力干预的质疑。
案件曝光仅两天后,11月12日,乌克兰司法部长加卢先科与能源部长格林丘克先后递交辞职申请。
而在此之前,乌克兰总理已向最高拉达(议会)提交了解除两人职务的提案,尚未完成投票程序,两位部长便主动辞职,侧面印证了案件与政府高层的深度关联性。
NABU在后续披露中提到,监听录音显示,涉案人员与供应商勾结,公然索要10%至15%的项目回扣,形成“行业潜规则”。
若企业或个人拒绝行贿,不仅会被冻结项目款项、取消合作资格,相关企业员工还会面临不合理的征召安排。
更引发国际关注的是,涉案资金中疑似包含外部援助款项,其中甚至涉及乌克兰此前高调宣传的某新型武器项目资金,该项目曾被宣称“将改变战场态势”,计划年产数千件装备,而至今未形成实际战力,资金去向与项目进展严重不符。
目前,美国相关机构已同步介入,核查是否存在跨境利益输送、援助资金滥用等问题,调查结果或将影响未来国际援助的走向。
与政坛反腐风暴同时发生的,是乌克兰战场的节节败退。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11月6日发布的公告,俄军已进入乌克兰东部关键城市波克罗夫斯克,双方展开街巷争夺战,乌军防线持续承压,部分区域已被俄军完全控制。
随后,俄方进一步通报,在库皮扬斯克等多个战略要地,俄军凭借兵力和装备优势推进顺利,乌军防线出现多处缺口,面临全面被突破的风险。
新华社援引乌克兰军方消息称,自10月下旬以来,俄军加大了对乌克兰后方基础设施的打击力度,重点针对能源设施、电力系统,包括发电厂、变电站、配电中心、水电站等关键目标。
11月7日至9日,俄军连续发动大规模空袭,俄罗斯国防部数据显示,这三天内累计发射458架无人机和45枚导弹,覆盖乌克兰波尔塔瓦州、哈尔科夫州、基辅州、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等多个地区。
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通过官方渠道证实,经过多轮密集打击,全国发电能力一度降至极低水平,电力、供暖、供水系统大面积瘫痪,基辅、哈尔科夫、利沃夫等主要城市实施长达16小时的限电措施,部分郊区和乡镇完全断电。
由于电力短缺,乌克兰境内的电气化铁路无法运行,超过80%的货运列车被迫停运,军工厂因缺乏电力和原材料供应全面停工,前线所需的弹药、燃料、医疗物资等运输受阻,后勤补给系统面临崩溃。
更严峻的是,冬季来临后,能源设施损毁导致民众取暖困难,部分地区气温已降至零下,无供暖的家庭只能依靠临时取暖设备度日,民生危机进一步加剧,人道主义援助需求激增。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乌军当前面临双重困境:
正面战场兵力、弹药不足,防线难以稳固,新兵补充速度跟不上伤亡速度,部分部队老兵占比不足30%;后方补给因基础设施损毁持续受限,前线部队的作战能力不断被削弱,甚至出现“有枪无弹”“有兵缺粮”的情况。
有消息显示,部分乌军部队因缺乏补给和空中掩护,已出现战斗力大幅下降的情况,个别部队在未接到命令的情况下自行撤离阵地,导致防线出现关键漏洞,俄军趁机扩大控制区域。
乌克兰军方发言人曾公开表示,当前前线补给缺口超过50%,难以支撑大规模防御作战。
内部乱成一锅粥此前,美国一直是乌克兰的主要援助方,无论是军事装备、资金支持还是外交背书,都发挥着关键作用,但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已明确表示,若相关政策延续,将不再继续提供大规模援助。
有数据显示,欧洲近期提供的援助仅能覆盖乌克兰部分民生需求,对于战场所需的重型装备、弹药、燃料等关键物资,缺口持续扩大,已严重影响乌军的作战能力。
此前三年,西方媒体对乌克兰的报道多偏向正面,强调其“抵抗精神”,但近两个月来,风向明显转变,开始集中曝光乌克兰的腐败问题、治理缺陷等负面信息。
欧盟外交代表、G7外长等在贪腐案曝光后,纷纷通过声明、讲话等方式发声,要求乌克兰采取“迅速且严肃的措施”整治腐败,加强治理能力,这与此前“无条件支持”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前总统波罗申科领导的反对党“欧洲团结党”在反腐案曝光后,迅速发起政治攻势,通过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等多种渠道发表声明,指责泽连斯基政府“腐败无能”“治理失效”,并正式启动了解散政府的程序。
该党已收集到议会1/3以上议员的签名,满足解散政府提案的提交条件,投票将于11月底举行,若提案通过,乌克兰将面临政府重组的混乱局面。
波罗申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能源领域的系统性腐败正在侵蚀外部援助,直接削弱国家的防御能力,让前线士兵的牺牲变得毫无意义,要求泽连斯基政府承担全部责任,甚至呼吁提前举行总统选举。
其总统任期本应在2024年5月结束,但因特殊状态多次延长,反对派指责此举“滥用权力”“违反宪法”,认为其执政合法性存疑。
此次贪腐案涉及的核心人物是其亲信,两位部长辞职更是让政府形象严重受损,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持续下滑。
乌克兰国内民调显示,泽连斯基的支持率已从冲突初期的80%以上降至当前的35%左右,超过半数民众认为政府未能有效应对腐败和战场危机。
长期以来,乌克兰将加入西方相关组织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目标,认为加入后就能迅速获得与西欧国家同等的高福利生活,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被外界利用,最终导致其放弃了中立的外交政策,疏远了周边邻国,将国家命运完全绑定在外部势力身上。
过度依赖外部援助,使得乌克兰丧失了战略自主权,所有重大决策都受到外部因素的牵制,无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政策。
腐败问题则是乌克兰长期存在的顽疾,贯穿其独立后的整个发展历程。
外部援助资金被挪用、关键领域存在利益输送、公共资源被私人侵占等问题长期
存在,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更让国际社会对乌克兰的信任度大幅下降,进一步加剧了援助短缺的困境。
当前,乌克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面危机:
战场防线岌岌可危,后勤补给近乎瘫痪,政坛动荡不安,外部援助持续弱化,民生问题日益严峻。
对于乌克兰来说,如何平衡内部矛盾、重建政治信任,如何争取稳定的外部环境、摆脱对单一势力的依赖,同时找到解决危机的务实出路,成为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乌克兰若想摆脱困境,需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放弃不切实际的外交幻想,重新审视外交政策,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构建均衡的周边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出当前的困境,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来源:听云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