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发:老白读书01/想花两期时间聊聊罗永浩对刘谦的访谈。这期访谈在互联网上爆火,长达4个多小时,我花了两天时间看完的,其中有两个点印象深刻。
第一个点,是刘谦刚转行做魔术师时对自己的包装;
第二个点,是刘谦作为顶级魔术师的人生哲学。
本文先聊第一个点。
在访谈中,回顾自己是如何走上魔术师这条职业道路的,刘谦给出的回答相当令人意外。
原来魔术师这个行业,直到现在也没有走出一条清晰的职业化道路。
原因在于两点:
一是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太少了。
人少了就很难体系化,人少了也没办法展开充分的分工。
比如有的人专门研究魔术方面的学术问题,有的人专门研发新魔术,有的人专门编导,有的人专门负责舞台表演这种。
二是社会对魔术师的偏见。
比如魔术师是下九流行业啦(类似的就是直到现在,一聊起某些艺人的八卦,仍有部分人使用“戏子”这样的蔑称),学魔术就是为了泡妞啊之类的。
偏见则使从业者进一步减少。
在当时,魔术从业者的收入基本靠各种走穴,比如去婚丧宴请上表演,或者去酒吧夜场表演等等,收入极不稳定。
更多的则是将魔术仅仅停留在业余爱好上。
当年20出头的刘谦求职不顺,希望尝试走职业魔术师的道路,这个从0到1的过程就很有趣。
只有一个人的“专业团队”
那时候还是20世纪末,正是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没有任何一个魔术师是有自己的网页的。
刘谦自己做了一个网页,开始招揽客户。
客户想要预约表演的,就会打电话或者发邮件过来。
接待客户的人会叫做Jason;
Jason听取他们大致的需求后,就会叫他们找Susie报价;
但是这个Susie也没办法直接报价,因为需要讨论细节、落地方案嘛,就会找到Mary……
等一圈下来后,魔术师本尊才会出现。
刘谦本人会穿着价值上万元的GUCCI西装,拿着笔记本电脑,身后再跟着两名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登场。
俩工作人员其实也就是找的朋友客串一下。
等刘谦坐定,他会打开电脑,上面播放着预先做好的精美PPT,再跟客户商谈真正的合作细节。
对于客户来说,这是一家由高端魔术师经营的,由6个人组成的高端公司,远非那些靠走穴捞钱的底层魔术师可比,报价自然也是后者的5~6倍。
客户方面,都是爱马仕,或者汽车品牌等高端客户。
一下子,整个level就上去了。
客户看到的是一个专业团队,但实际上,整个公司就只有刘谦一个人。
这就是包装的力量。
想想那还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
当时大陆这边的思想意识是怎么样的呢?
当年赵丽蓉老师有一个经典小品叫《如此包装》,讽刺的就是市场化开放后,社会上商业经营过度包装的行为。
多年后看,我们还是很讨厌商品的过度包装,就比如“千禾0”之类的商品。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又不得不依赖包装。
非但乙方会包装,甲方也会包装。
比如初创公司在招人的时候,往往会刻意夸大自己的业绩、水平,面试室也会更加豪华,以此营造出我们很有实力的印象,增加求职者入职的可能性。
就是大公司也会包装。
罗永浩就分享他的某个做创意公司的朋友,每次客户过来商谈,会有十几个人围着客户服务,分工还特别细致,就显得很专业。
第一次过来的客户往往就会很震撼。
最后实际上最终服务客户的就只有两个人,但他们会刻意把阵势拉出来,以营造出我们最专业的效果。
最近有个反例特别有趣。
影视飓风TIM为庆祝1400万粉丝搞了个答读者问的环节,其中一个环节是让他去相亲角相亲。
如果TIM拿出他的真实情况过去,无疑会成为丈母娘们青睐的对象,可他偏不。
为了营造出反差感,他给自己的简介上刻意隐去了一些关键信息。
比如学历方面他写国内学历是初中毕业,隐去的是有国外高学历的事实;
父亲职业快递相关,隐去的是他父亲是某通股东的事实;
工作是视频制作相关,隐去的是他是坐拥1400万粉丝的顶级工作室CEO的事实。
唯一没隐瞒的是离异单身,他确实离了。
丈母娘们的反应很真实。
小伙子啊,帅是蛮帅的,但这初中学历不太行啊,咋还离了呢,要加油啊!
人之常情嘛,对吧。
就是拿着这份简历去他本人公司面试,恐怕都过不了首轮。
所以说包装确实很重要。
题外话,影视飓风这期节目播出好几天了,但突然就被自媒体(也有官媒)截取出相亲这一段上热搜了,而且是隔了好几天的。
据说还有一波节奏,利用这事博流量的也有,带节奏的也有,也是一言难尽。
说回包装问题。
虽然刘谦刻意包装了自己,但同时也不断在国际上拿奖,提升自己的实力,最终超出了原本包装的水平,而且不止一倍两倍。
包装虽然很重要,但始终只是一块敲门砖。
门都进不去,收入都谈不上,都养不活自己了那当然不行;
但一个人不能仅仅满足于进门,进门之后还有不断的学习、练习、精进,最终的目标,其实是要成为细分领域里面的佼佼者。
只有这样,一个人才真正拥有了立足之地。
那些仅仅满足于入门的,随着门槛的提高,迟早也会从门口掉出来。
这就相当于工作中的做和说。
有的人喜欢说某某人就是一张嘴巴,实事不会做,就会个PPT,就能赢得领导的欢心。
反观自己天天都在做实事,给公司的贡献是实打实的,就输在不会表达上。
这也许是事实,但更多的时候其实是他狭隘了。
做与说从来不是对立面,这就相当于硬实力很重要,但包装也很重要一样。
在市场化时代,一个商品再好,但卖不出去,那也是白瞎。
更何况通过说,甚至是写的过程,一个人可以整理做的思路,甚至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业务水平,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过程。
所以你看那些顶级名校在培养学生时,绝不仅仅只教专业课,那样的话只有知识的宽度却没有广度。
一定是同时也要学习人文课程,再多参加实践的,这其中,写作与演讲都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学好了会受益终身。
就是这个道理。
全文完,欢迎在留言区写下您的看法,谢谢阅读!欢迎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老白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