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的 “搞钱翻车记”:一场持续 20 年的 “开矿榷税” 闹剧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06 21:17 1

摘要:明神宗朱翊钧绝对是明朝皇帝里的 “话题顶流”—— 在位 48 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性格从早年勤政变晚年摆烂,治国成绩大起大落,后世对他的评价能吵翻历史论坛。传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万历统治中期(约 1600 年前后)是明朝由盛转衰的 “分水岭”,而把王

矿山

明神宗朱翊钧绝对是明朝皇帝里的 “话题顶流”—— 在位 48 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性格从早年勤政变晚年摆烂,治国成绩大起大落,后世对他的评价能吵翻历史论坛。传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万历统治中期(约 1600 年前后)是明朝由盛转衰的 “分水岭”,而把王朝推向崩溃边缘的 “神操作”,就是持续近 20 年(1596—1620 年)的 “开矿榷税”。这事儿被后世口诛笔伐 400 年,堪称明朝最持久的 “坑爹政策”,今天就用大白话聊聊这出闹剧的来龙去脉,那些能戳中真实感的关键数据,咱们一个都不丢。

宫殿失火

万历二十四年(1596 年),皇宫里的坤宁宫突然失火,火势没控制住,连旁边的乾清宫也跟着遭了殃,两座核心大殿直接烧成废墟。重建宫殿得花大价钱,负责管钱的户部大臣急得直跺脚,直言 “营建乏资,计臣束手”—— 简单说就是 “没钱了,实在没辙了”。

这时候,府军前卫千户仲春站了出来,给皇帝出了个主意:“陛下,咱们可以开矿啊!挖矿能赚钱,正好补贴建宫殿的开销。” 万历一听 “赚钱” 俩字,眼睛都亮了,立马拍板同意。同年六月,他派户部郎中戴绍科、锦衣卫指挥张懋、太监王虎跟着仲春去京畿地区开矿,还让太监王虎总领其事。

这下可算打开了 “潘多拉魔盒”—— 不管是卫所军官还是各衙门小官僚,都跟风跑去找皇帝求差事,想借着开矿分一杯羹。很快,万历就把 “开矿” 升级成 “开矿 + 收税”,在全国布下 “征税天网”:北到辽东、山西,南到广东、云南,东到浙江、福建,西到陕西,通都大邑甚至穷乡僻壤,都有他派去的 “矿使” 和 “税监”,连两淮有盐监、广东有珠监,要么专门派遣,要么一人兼管。这些人里混了不少太监,他们带着手下在各地横冲直撞,“吸髓饮血” 般压榨,只为给皇帝和自己捞好处。

这些矿使、税监有多离谱?报矿的人经常无中生有瞎编 “这里有矿”,矿使不管真假,就逼着老百姓当矿工,还让当地有钱人当 “矿头”,变相压榨。山东矿使陈增在益都开矿,硬生生征了上千个民夫,好多人不明不白就死在了矿洞里,富民也很快成了盘剥对象。收税更过分,“穷乡僻壤,米盐鸡豕,莫不征税”—— 大米、食盐、鸡、猪,啥都要交税,简直是 “万物皆可税”。

从万历二十五年(1597 年)到三十三年(1605 年),这些人总共给皇宫解送了 300 万两白银(还有一种说法是到万历三十年为止,解进内府的银子就有 500 余万两),偶尔还会献上金珠、貂皮、名马之类的奢侈品。但这只是 “冰山一角”,大部分钱都被矿使、税监和他们的手下私吞了 —— 吏部尚书李戴算过一笔账:矿使税监聚敛的财富,以十分为率,解入内府(皇帝小金库)的不过一分,矿使税监私吞二分,他们的随从瓜分三分,当地土豪恶棍中饱私囊四分。简单说,老百姓实际交的钱,是皇帝拿到手的十倍还多!

压迫到了头,反抗自然就来了。武昌、苏州、临清、云南等地的老百姓忍无可忍,纷纷发动民变,动辄上万人参与,要么把矿使税监赶跑,要么直接动手收拾他们,场面一度十分混乱。

武昌:敢称 “千岁” 的太监被追着打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二月,太监陈奉被派到湖广监理矿税。这家伙狂妄到僭称 “千岁”,逼着官员听话,纵容手下劫掠行旅、坑害商贾,还强闯民宅奸淫妇女,老百姓恨得牙痒痒,都喊着 “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 意思是 “你这祸害啥时候死,我宁愿跟你同归于尽”。有一次陈奉从武昌去荆州,几千个商民拦在路上,扔石头砸他,吓得他狼狈逃窜。

可陈奉非但不收敛,还反过来诬告保护他的官员,把蕲州知州华钰关了好几年,襄阳知府李商畊也被降了职。后来他听说兴国州民徐鼎等人挖了唐朝宰相李林甫妻子的墓,得黄金万计,就借着皇帝的命令到处挖坟,毒打嫌疑人,甚至剖开孕妇肚子、淹死婴儿,简直丧心病狂。

最后武汉市民忍无可忍,上万人围攻陈奉的住处,陈奉躲到楚王府里一个多月不敢出来。市民抓住他 16 个手下,直接扔进长江喂鱼,还放火烧了巡抚衙门。万历被这场面吓着了,加上江西税监李道告发陈奉侵吞财物,才把陈奉召回京城。

临清:敢抢家产的税监被烧衙门

天津税监马堂和山东税监陈增还曾为争夺征税地盘吵起来,最后得神宗亲自动手调解,划分清楚两人的征税范围。马堂带着几百个手下,不是偷盗之徒就是市井无赖,他们拿着锁链镣铐,公然抢夺百姓资财,遇到抵抗就乱加 “违禁” 罪名,锁了就走。更过分的是,马堂规定 “家僮告发主人,所查没财物七分归官,三分奖家僮”,这一下,临清好多中产家庭都破了产,老百姓干脆罢市抗议。

有一天,上万名州民冲进税监衙门放火,打死了马堂 37 个手下。守备王炀带着 20 多个士兵把马堂救了出来,结果反被马堂诬告,最后死在牢里。官府要抓带头闹事的人,市民王朝佐站了出来,主动认下罪名,英勇就义,后来临清老百姓还给他建了祠堂纪念。

苏州:织工挺身而出护乡亲

万历二十七年(1599 年),太监孙隆受命兼管苏、杭税课,两年后(1601 年)因为加税引发民愤。苏州市民蜂拥而起,包围税监衙门,杀死孙隆 6 个随从,孙隆吓得逃往杭州。朝廷要抓 “乱民”,织工葛成(又名葛诚、葛贤)主动去官府自首,把责任全揽在自己身上,被判了死刑,十多年后才获释。清初的时候,苏州人在虎丘给他立了碑,叫 “吴将军葛贤墓”。

除此之外,云南税监杨荣因为虐待诸生、诬告官员、杖毙民众,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年)三月被指挥贺世勋、韩光大率领的上万市民冲进府第杀死,尸体扔进火里,他的 200 多个随从也一同丧命;辽东税使高淮恣横不法,调动兵将、干预军事、克扣军饷,万历三十六年(1608 年)引发士兵骚乱,士卒齐声高呼 “愿食高淮肉而甘”,最后高淮被召回京城。广东、广西、江西、陕西等地,也都爆发了类似的民变,可见这 “开矿榷税” 有多不得人心。

这一切闹剧的根源,其实就是万历皇帝太贪财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他搞开矿榷税,不是为了国家发展,也不是为了民生,纯粹是为了填满自己的小金库。

万历在位时间长了,就变得越来越懒,天天躲在宫里喝酒享乐,还特别爱钱。早在抄张居正家的时候,就有大臣批评他 “重货而轻人”;吏科给事中李沂批评他贪财,被削籍回乡;大理寺评事雒于仁更是冒死上《四箴疏》,说皇帝患了 “嗜酒、恋色、贪财、尚气” 四种病,还有大臣评价他 “好逸、好疑、好胜、好货”,核心都离不开 “贪财” 二字。

当时明朝已经有了资本主义萌芽,按理说该顺应潮流发展,可万历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他担心 “三大征”(万历年间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耗费巨大,影响自己的奢侈生活,就不管臣民反对,一意孤行搞敛财 ——“乞请之章,无日不上,批答之旨,无日不下”,只要有人申请开矿、征税,他立马批准。

更离谱的是,万历后期根本不上朝,也不补官员空缺。万历三十年(1602 年)时,两京缺尚书 3 人、侍郎 10 人、科道官 94 人,全国缺巡抚 3 人、布政监司 66 人、知府 25 人;到了万历三十七年(1609 年),不少大臣干脆封印出城、主动辞官,许多办事机构陷入瘫痪,政务彻底荒废。但唯独管开矿榷税的太监,能得到他的重视,毕竟这些人能给他带来真金白银。

可实际上,万历也没捞到多少好处。正如前文所说,老百姓交的钱只有一成能到他手里,剩下的九成被层层私吞。大学士赵志皋也直言:“前遣之使挟官剥民,欺公肥己,所得进上者十之一二,暗入私囊者十之八九”。相当于老百姓花了 10 块钱,万历只拿到 1 块,却把全国的民心都丢了。

直到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七月,万历驾崩,朝廷才在遗诏里承认 “矿税烦兴,征调四出,民生日蹙,边衅渐开”,下令停止所有榷税及新增的织造、烧造等项目。可这时候,明朝的根基已经被蛀空了,再想挽回也晚了。

这场 “开矿榷税” 闹剧,背后其实是各种势力的互相拉扯,把明朝的治理体系搅得一团糟。

首先是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万历想搞敛财,文官们看透了他的私心,天天上书反对,内阁首辅沈一贯就曾直言 “皇上视财太重,视人太轻;取财太详,任人太略”。万历被怼得不耐烦,就故意疏远文官、重用太监,想用这种方式 “报复” 文官集团;而文官们觉得太监没文化、没底线,做事偏激,根本不配合,双方越闹越僵。

然后是太监和文官的冲突。万历派太监去管矿税,让太监成了地方 “老大”,文官反而成了下属。太监觉得文官办事马虎、腐败,文官觉得太监残忍暴虐、不懂治理,经常对着干。比如太监潘相去上饶县查勘矿洞,知县李鸿直接禁止老百姓给他们送吃的,违令者论死,潘相在山上饿了一天,只能疲惫而归。

最后是统治阶层和老百姓的对立。矿使税监勾结地方恶棍,把开矿榷税变成公开掠夺,“矿不必穴、税不必商”—— 有没有矿都敢征矿税,是不是商人都要交税。老百姓不管是农民、商人还是手工业者,都深受其害;而诸生、乡绅、中下层军官这些人,也因为利益被侵犯,和老百姓站到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反抗力量。

河南巡抚姚思仁曾经总结过开矿的八大危害:矿盗哨聚易招乱、矿头赔累死致土崩、矿夫被害遭流亡、雇民缺粮生骚乱、矿洞滥开浪费资源、矿银不足强科民买、百姓弃农皆开矿、税官强横激民变。可见这政策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既用错了人,又用错了方法,办了件彻头彻尾的坏事。

万历的 “开矿榷税”,本质上是一场为了满足个人贪欲的掠夺行为。它不仅让老百姓民不聊生,引发了遍布全国、动辄上万人参与的民变,还激化了朝廷内部矛盾,破坏了明朝的治理体系,直接加速了王朝的灭亡。难怪有人说 “明之亡,实亡于神宗”,这场持续 20 年、让百姓多交三五千万两白银却只让皇帝获利数百万两的闹剧,早就为明朝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来源:杯泽财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