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上台背景与腐败特权环境的形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5 02:05 1

摘要:在苏联历史的长河中,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传统的政治生态和权力结构。赫鲁晓夫大力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了政治体制的局部改革,在干部管理方面也试图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他推行干部轮换制度,旨在防止干部在一个岗位上长

在苏联历史的长河中,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传统的政治生态和权力结构。赫鲁晓夫大力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了政治体制的局部改革,在干部管理方面也试图打破旧有的利益格局。他推行干部轮换制度,旨在防止干部在一个岗位上长期任职形成利益集团和腐败现象。这一改革虽然有着积极的初衷,但却触动了一大批干部的既得利益,使得许多干部“在赫鲁晓夫手里失去腐败特权”。

这些干部长期处于苏联的官僚体系中,已经习惯了在旧有体制下的权力运作模式和由此带来的各种特权。赫鲁晓夫的改革让他们感到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受到了严重威胁,他们对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心怀不满,渴望能够恢复到过去相对宽松和有利于自己的权力环境中。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他的上台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这些“在赫鲁晓夫手里失去腐败特权”的干部们的支持。这些干部们将勃列日涅夫视为能够改变现状、恢复他们特权的希望。他们在权力交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各种政治手段和人脉关系,为勃列日涅夫的上台铺平了道路。

作为对这些干部支持的回报,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这些干部们创造了苏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极好的腐败环境。从政治层面来看,勃列日涅夫废除了赫鲁晓夫时期的干部轮换制度,使得干部们可以长期在一个岗位上任职。这就为干部们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形成利益集团提供了便利条件。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和身边的人谋取私利,形成了盘根错节的权力关系网。

在经济领域,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经济体制逐渐僵化,但同时也为腐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国有企业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干部们可以利用职权干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例如,一些企业领导人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和个人利益,不惜违反国家规定,进行非法的物资调配和交易。他们将国家的资源用于个人的商业活动,导致国家经济资源的大量流失和浪费。

在社会层面,特权阶层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些干部们享受着各种特殊待遇,包括豪华的住房、高级的交通工具、特殊的医疗服务等。他们的子女可以凭借父母的权力和关系,轻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理想的工作岗位。这种特权现象不仅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也引发了普通民众对政府的不满和不信任。

学者们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腐败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美国学者斯蒂芬·科恩指出,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腐败现象已经渗透到苏联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苏联体制内部的一个严重隐患。苏联国内的一些历史学家也认为,勃列日涅夫为干部创造的腐败环境,极大地削弱了苏共的执政基础,为苏联后来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看,苏联长期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腐败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这种体制下,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和监督机制。而勃列日涅夫时期对这种体制的进一步强化,使得腐败问题更加严重。从社会角度分析,腐败现象的蔓延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导致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影响了苏联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1. 不但恢复了被赫鲁晓夫取消的所有干部特权,还增加了新的特权项目。

1964年勃列日涅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吸取赫鲁晓夫的教训,不仅恢复了被赫氏取消或限制的所有干部特权,同时还顺从官僚们的要求,废除了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批评赫鲁晓夫的干部轮换制“对干部本人是不公正的”,并发誓要“保证对干部的尊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从苏共23大到26大,苏共中央委员会实际连任率达到90%。

高层干部队伍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超级“稳定”,许多人在某一高位上一干就是十几二十年,老人政治和帮派政治因此遍地皆是。

譬如拉希多夫在乌兹别克斯坦执政20多年,该共和国的党、政、经和政法部门全部都是他的亲信,仅在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中央机关,他的亲属就达14人之多。

勃列日涅夫不只是恢复了赫鲁晓夫废除的高级干部特权,而且还搞了许多新的特权。

据戈尔巴乔夫的秘书博尔金讲,勃列日涅夫时期在特权制度方面:“实际上还建立了庞大的系统。控制这个系统的是苏共中央、苏联部长会议办公厅的领导人、医疗界的得力干部和克格勃九局的专业部门。在‘食疗餐厅’就餐的人数猛增。按规定有权利在这个餐厅就餐的都是些老顾问和苏联部长会议各主管部门的高级领导人、各部委的上层工作人员、人民演员、艺术家、作家、记者等等。因此,就餐人数迅速膨胀。当时在各共和国首都和某些大城市都有类似的餐厅和内部商店。”

“从1965年起,为官员服务的汽车大大增加,建造别墅的规模不断扩大,不再建造朴实的小木屋,而用砖建造设备齐全的两层楼的别墅。高级领导人可以一年四季都住在郊外。眼看着苏联卫生部第四总管理局不断发生变化,修建许多的新的中央专门医疗、疗养院和休养所。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职位,有时也因领导人的赏识可以享受各种特权。”

斯大林时代,虽然特权腐败在制度上“名正言顺”,但斯氏的统治手腕高压而残酷,令许多高级干部时刻生活在一种恐怖政治的气氛中。

赫鲁晓夫时代的干部轮换制,也让许多高级干部时刻担心自己被从人间天堂般的贵族别墅里赶出去。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干部们终于什么都不必再担心,迎来了他们特权腐败的黄金时代。

2. 勃列日涅夫身先士卒,带头冲在腐败的最前线和斯大林一样,勃列日涅夫也始终冲在腐败的最前线。他任总书记之后,任用了大批亲信,包括自己的许多亲属。过去有工作关系的干部,老下级、老部下,如在乌克兰、摩尔达维亚、哈萨克斯坦一起工作过的下属,纷纷到勃氏身边谋求新职位,借以牟利。对这些下属和亲戚(尤其是勃氏的儿子、女儿、女婿)的贪腐行为,勃氏的一贯态度是装聋作哑。

如勃氏的女婿丘尔巴诺夫,仅10年时间就从一个普通民警一跃而成为内务部第一副部长,在1976~1982年间大肆贪污受贿,酿成震惊全国的“驸马案”,但直到勃氏死后,丘尔巴诺夫才被送上审判席。整个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的许多书记、州委书记、边疆区委书记、中央委员都卷入了肮脏勾当。”高级领导人彼此勾结、滥用权力、贪污受贿的案件层出不穷。除个别案例外,大多数腐败案件都是勃氏去世后才被揭露出来。勃氏个人的贪婪在这场腐败盛宴中起到了强烈的“示范”和“带头”作用。勃氏对各种送上门来的贵重礼品几乎照单全收。

譬如,勃氏曾到阿塞拜疆访问,该共和国共产党第一书记送给他一座用纯金制作的、价值连城的半身像;到格鲁吉亚考察,勃氏则收到“一把黄金制作的俄式茶炉”;1976年勃氏70岁生日,全国掀起一轮史无前例的送礼高潮。

他收受了各地领导送来的、为数众多的贵重礼品,其中雅库特州委送了一只巧伦杯,是用一块罕见的毛象牙磨制的喝马奶的器皿,奶杯上镶嵌了用总重量超过12克拉的天然钻石加工制成的12朵玫瑰花。

1982年勃氏再度访问加盟共和国阿塞拜疆,当着数百万电视观众,在直播中接受了阿塞拜疆共产党总书记送给他的16条宝石项链。勃氏还把腐败的脸丢到了国外,在公开的外交场合一辆接一辆地接受西方国家首脑赠送的豪华汽车。

勃列日涅夫上台得益于失去腐败特权干部们的支持,而他为这些干部创造的腐败环境对苏联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成为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来源:麟开祥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