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95年,在台北的一场史学座谈会上,前“总统府侍卫长”、时年86岁的郝柏村公开表示,他认为蒋介石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接受了雅尔塔协定。
1995年,在台北的一场史学座谈会上,前“总统府侍卫长”、时年86岁的郝柏村公开表示,他认为蒋介石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接受了雅尔塔协定。
郝柏村曾长期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是蒋介石核心圈的重要成员。他的这一表态,因其特殊的身份而备受关注,并引发了关于这段历史的重新审视。
要理解郝柏村为何做出如此评价,需要回顾雅尔塔协定的背景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雅尔塔协定的背景与内容**
1945年2月,二战接近尾声,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商讨战后世界格局。在会议中,三国首脑达成了一份涉及远东问题的秘密协定,内容主要针对中国,包括:
1. **维持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现状。**
2. **恢复大连商港国际化,并保证苏联的优先权益。**
3. **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由中苏合办的公司共同经营,保证苏联的优先权益。**
4. **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与苏联。**
作为交换,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两至三个月内,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对日作战的主要同盟国之一,中国被完全排除在这次决策之外,其主权和领土成了大国交易的筹码。
**蒋介石的困境与抉择**
直到1945年6月,蒋介石才从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处得知协定的全部内容。他在日记中写下“国耻”,表达了他的愤怒与屈辱。然而,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局势,蒋介石最终选择了接受。
郝柏村晚年分析,蒋介石的决策主要基于三重考量:
1. **遏制苏联支持中共:** 蒋介石最担心的是,苏联出兵东北后会公开支持中国共产党,从而彻底改变国共内战的格局。他希望通过让步,换取苏联承认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承诺不支持中共。
2. **依赖美国援助:** 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军事和经济上严重依赖美国。雅尔塔协定由美国总统罗斯福主导,蒋介石不愿或不敢公开违背美国的意愿,以免影响后续援助。
3. **对未来的侥幸心理:** 蒋介石可能认为,这些主权让步是暂时的。待战后国家稳定,他仍有机会通过外交手段收回这些权益。
**协定的后果与郝柏村的批评**
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背离了蒋介石的预期。
* **外蒙古独立:** 1945年10月,在苏联的监督下,外蒙古举行独立公投并宣布独立,成为中国无法愈合的伤疤。
* **苏联未能信守承诺:** 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后,并未停止对中共的支持,反而将缴获的大量日本关东军武器装备移交给了中共军队,极大地增强了其实力。
* **国民政府威信扫地:** 一个战胜国却要接受类似战败国的主权割让,这让国民政府在国内外的声望一落千丈,严重削弱了其统治的合法性。
郝柏村认为,蒋介石的“先忍着”策略是一场失败的豪赌。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委员长总想着‘仗打完了再说’,可他没想明白,在大国那张牌桌上,你一旦松手让出去的筹码,就再也要不回来了。”
在郝柏村看来,接受雅尔塔协定,不仅使国家丧失了主权,更在战略上引发了连锁反应,直接加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因此,他将此事视为蒋介石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和憾事。
来源:塞北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