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气的错误:首是立春,不是大寒,错误始于唐朝王冰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5 03:19 1

摘要:夏历中的岁,指岁气,从立春到立春,每年都是360岁气日(按360天度分),用六轮日干支纪之。四时、五行、六气、八风、十日、十二月(岁气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将此360岁气日,分成不同节制,以讲究一岁之气的运行规律。即《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帝曰余已

六气之首,是立春,不是大寒,此错始于唐朝王冰,究其原因,是王冰根本不明白四时、五行、六气、二十四节气等气数。

夏历中的岁,指岁气,从立春到立春,每年都是360岁气日(按360天度分),用六轮日干支纪之。四时、五行、六气、八风、十日、十二月(岁气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是将此360岁气日,分成不同节制,以讲究一岁之气的运行规律。即《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五日谓之候(七十二侯),三候谓之气(六气),六气谓之时(四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之旨。

错误六气图

所以,四时、五行、六气、八风、十日、十二月(岁气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侯、360岁气日,都是气数,其都始于立春。《六节藏象论》:“岐伯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说的是五行之始,是立春,也是说所有气数之始,都是立春,这是互文的文法。

王冰在《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注解《素问·六微旨大论》“天之六气”一段:“初之气,起于立春前十五日,余二、三、四、五、终气。次至,而分为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立春前十五日即大寒,意为初之气起于大寒。后人研究内经多宗王冰,故大寒说现今认同者较多。见王利、吴波《六气起始时间探讨》。

错误的六气图

显然,王冰并不明白气数,也没看懂《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次至,而分为六十日余八十七刻半”完全是他的错误理解。

《六微旨大论》:“岐伯曰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候其时,气可与期。帝曰愿闻其岁,六气始终,早晏何如:岐伯曰:明乎哉问也。(公元前2636年1月10日8:11),终于八十七刻半(3月12日9:44。雨水);二之气,始于八十七刻六分,终于七十五刻(5月14日5:51。谷雨);三之气,始于七十六刻,终于六十二刻半(7月15日20:30。夏至);四之气,始于六十二刻六分,终于五十刻(9月14日11:42。处暑);五之气,始于五十一刻,终于三十七刻半(11月12日10:27。霜降);六之气,始于三十七刻六分,终于二十五刻(公元前2635年1月10日14:06。冬至)。”

《六微旨》中的甲子岁六气的天之数,是从癸亥年(公元前2637年的)的冬至时刻(2636年1月10日8:10),到甲子年的冬至时刻(公元前2635年1月10日14:06),是为岁气中的太阳,亦即天之数。

这是说天元纪元年甲子岁(公元前2636)的六气(太岁)之太阳,六气(太岁)之太阴,是从立春到立春。岁气之太阳和太阴,是岁气的横向划分,二者相差45岁气日。“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说的甲子日之气,是从冬至时的太阳,走了45日,到达历法基点,才是岁之太阴,此时已经是立春。每一岁,都是如此,每一岁的首日都是甲子日。

《六微旨》中,因为没有写上,阳气始于冬至(天数甲),要四十五日才能到达历法基点,成为音气,时为立春,导致大家不明白,但我们可以参考《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其是夏朝人作的夏朝二年乙卯岁(公元前3845年)的二十四之气,其作法和道理,与《黄帝内经·六微旨》中所写的天元纪元年(BC2636),是一样的,只是一个是六气、一个是二十节气,二者都是一太岁之气(360岁气日)的不同节制,其岁首都是甲子日(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

《天文训》:“两维之间,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而升,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斗指子,则冬至,音比黄钟。加十五日指癸,则小寒,音比应钟。加十五日指丑,则大寒,音比无射。加十五日指报德之维。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阳气冻解,音比南吕。”

“则越阴在地,故曰距日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是指岁气甲子日的行径:从上一年冬至时(太阳首度为甲),运行了四十六历数日(四十五岁气日)才到达历法基点,变成阴气,是为岁气甲子日,即“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岁气的360日,每一日,都是从太阳到历法基点,都要走45岁气日,即岁气之太阳,要走45日,才是太阴。“音”,写的是一节气的阴气。“立春,阳气冻解”,是指生命之气,由阴转阳。

二十四节气图,图上的六气是错的

其实,自汉代以来,人们对岁气的认识都是错,笔者另文再论。

王冰错误的原因分析:笔者认为,王冰,根本看不懂《内经》文字,也不懂气数,他之所以认为六气始于大寒,是想当然的认识:认为小寒之后,在大寒时(冬至30日后),气温开始回升,他以为气数是以气温来衡量的,其实不然,气数是以生命(动植物)之气来说的,即《六节藏象论》:“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之指。“生化”,就是指生命(动植物)之气的变化。虽然小寒之后,气温开始回升,但是生命之气(动植物之气)要再过15岁气日,才由阴(收藏)转成生发(升发),即“阳气冻解阳气冻解”。

总之,夏历,至汉代时,发生严重错误,俨然两种历法,故汉代以来的人们压根看不懂汉代之前的文字。详见胡绍强著《正确的历法》:解得:甲子元年是公元前5036,夏朝建于公元前3846年(甲寅),中医运行(五运六气)始于天元纪元年(公元前2636)。

来源:胡绍强著作正确的历法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