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3日,颍泉区文旅局将一台独特的非遗“食”光机开进了校园。当“甜到爆”的糖画遇见“香到哭”的马记烫面角,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奇妙故事,正在孩子们闪亮的眼眸中,悄然上演。
还记得小时候街角
那缕牵动人心的甜香吗?
还记得那盏在匠人手中
“画”出来的晶莹糖画吗?
那些藏在记忆深处的老味道
正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唤醒新一代的童年
11月13日,颍泉区文旅局将一台独特的非遗“食”光机开进了校园。当“甜到爆”的糖画遇见“香到哭”的马记烫面角,一场关于文化传承的奇妙故事,正在孩子们闪亮的眼眸中,悄然上演。
【指尖的艺术:一勺糖稀绘乾坤】
“哇!是龙!”一声惊呼,伴随着孩子们崇拜的眼神。
只见非遗老师手执一把铜勺,盛满熔化的糖稀。手腕轻抬,时快时慢,糖稀如金丝般流淌而下。抖、提、顿、放,一气呵成。糖丝为笔,光板为卷,眨眼间,栩栩如生的飞龙、灵动的花鸟、憨态可掬的小动物便跃然板上。阳光透过糖画,折射出琥珀色的光芒,这是穿越百年的甜。
糖画,看似随性的创作,实则是“以糖作画”的指尖非遗。它没有底稿,画稿全在匠人心中。这转瞬即逝的艺术,考验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力,更是对美好生活最甜蜜的写照。
【舌尖的根脉:半笼面角藏乡愁】
香甜的空气还未散尽,另一股诱人的鲜香又扑面而来。
在另一边,马记烫面角的第四代传人正带着孩子们,从揉面开始,感受“面”里的学问。烫面、揉捏、裹馅、塑形……每一个步骤都藏着祖辈的智慧。那笼屉上升腾的,不仅是水蒸气,更是四代人的坚守与匠心。咬一口,滚烫的汤汁和鲜美的馅料在口中绽放,这是颍泉人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是刻在基因里的乡愁记忆。
烫面角,烫的是面,锁住的却是文化与本味。它不同于普通蒸饺,制作工艺更为考究。这份在烟火气中传承了百年的手艺,是活着的、可以品尝的历史。
【心灵的相遇:文脉薪火传】
“非遗进校园”远不止是一场表演或一次品尝。它是一把钥匙,为孩子们打开了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
从“观看者”到“体验者”:孩子们在亲手尝试绘制糖画、捏制面角的过程中,感受到了非遗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指尖,在舌尖,在生活的方寸之间。
从“技艺”到“记忆”:非遗的种子一旦播下,便会在童心这片最肥沃的土壤里生根发芽。今日的惊奇,将成为明日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
颍泉行动:颍泉区以这样生动有趣的方式,将本土文脉的“薪火”传递给少年,让“过去的宝贝”成为“未来的骄傲”,真正实现了文化在成长中的生生不息。
非遗不褪色,因为它总能与每个时代最新的生命力——童心,撞个满怀。
当传统与现代在校园里热情相拥,我们看到,古老的技艺正焕发出全新的活力。颍泉的孩子们,正用他们最纯真的热爱,为糖画注入新的甜,为面角延续新的香。
这,就是最好的传承。
通讯员:王学友、周莉娜
编辑:任奕梦
本文中图片、文字、音视频等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
来源:印象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