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考分数一出来,朋友圈就炸锅:有人晒娃“逆袭”到年级前十,有人吐槽“题目超纲”才考70。可两周后期中统考,同一批孩子排名像坐过山车——月考状元掉出前五十,月考“学渣”却挤进第一梯队。
月考分数一出来,朋友圈就炸锅:有人晒娃“逆袭”到年级前十,有人吐槽“题目超纲”才考70。可两周后期中统考,同一批孩子排名像坐过山车——月考状元掉出前五十,月考“学渣”却挤进第一梯队。
这不是孩子发挥失常,而是月考和统考本来就是两场游戏,规则不同,成绩单上的数字自然不是同一种货币。
把考试想成称体重。
统考是医院体检中心的正规秤,出厂校准、定期年检,站上去读数就是净重;月考更像家里那台老体重秤,用久了弹簧松,有人把秤脚垫高,有人穿羽绒服称重,读数上下浮动三五斤稀松平常。
秤不准,不是人一夜暴瘦或暴涨,是秤本身在说谎。
“说谎”的手段很隐蔽。
北京朝阳区去年9月起强制学校月考从区教研室题库抽题,就是怕老师“自己出题自己讲”。
原来不少学校月考卷由备课组长闭门造车,上周讲什么这周考什么,再顺手把压轴题悄悄放进晚自习小练习,平均分立刻好看。
家长一看“孩子进步”,对老师教学满意,学校用漂亮数据稳住口碑,三方皆大欢喜,唯独真实学情被架空。
教育部2023年8月出台的《基础教育考试管理办法》把这种现象叫“考前泄题”“重点班特殊辅导”,文件里一句“坚决杜绝”给月考水分定了性。
政策落地不到一年,课外“押题班”先冷:机构调研显示,2023年押题班数量同比骤降35%,家长发现押题命中率从“十押九中”掉到“十押两中”,钱袋子自然转向。
源头被掐,月考才慢慢向统考靠拢。
数据不会演戏。
去年开始统一命题的试点区,学生期中、期末与月考分差平均缩小12%,相当于原本80到100分的鸿沟被填平12厘米。
别小看这12%,它意味着上千名孩子的排名不再被“人为操作”左右,升学志愿不用再给“虚胖”分数擦屁股。
上海一所中学干脆把月考命题做成“直播秀”:家长代表进校审题,题干是否超纲、分值是否畸重,当场拍板;卷子在印刷厂加密封存,开考前20分钟才送到考场。
第一次“透明月考”结束,家长群罕见地没晒分,都在讨论“原来三角函数还能这样考”。
当考试不再是老师的“私房作业”,家长也懒得卷分数,转头卷怎么帮孩子补漏洞。
看清这两张皮的区别,家长就能少掉两根头发。
月考成绩出来,先别急着奖励或责骂,把试卷按知识点剪成四块:会做且做对、会做却粗心、不会但刚讲过、完全没见过。
把第三块和第四块钉在冰箱门,每天晚饭后抽20分钟定点清账,两周后再看期中卷,你会发现“排名过山车”慢慢变成“稳定爬坡”。
分数只是体检报告,知识漏洞才是病灶。
教育局在努力拆秤砣,学校开始用统一砝码,家长最该做的,是把家里的老体重秤也换掉——别再只问“考多少分”,而是问“今天错题改完了吗”。
当所有人都停止给弹簧做手脚,孩子的真实体重才会在每一次站上秤时,给出诚实答案。
来源:泽洋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