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段录音,把《繁花》之外的戏,演到了台前。上午官方蓝底白字出手,给“袭警捞人”按下定论;下午古二又丢出新录音,把一个“神秘人”与更多细节推到聚光灯下。两股叙事互相顶住,公众只剩一个问题:谁在说真话?
一段录音,把《繁花》之外的戏,演到了台前。上午官方蓝底白字出手,给“袭警捞人”按下定论;下午古二又丢出新录音,把一个“神秘人”与更多细节推到聚光灯下。两股叙事互相顶住,公众只剩一个问题:谁在说真话?
先把事实摆平。争端的起点,是古二与某剧组的署名矛盾。他自称深度参与前期创作,却被定性为“收集资料的小人物”。随后,古二陆续释出多段通话录音,涉及秦雯等业内人士。风向真正转折,发生在那段谈及“袭警捞人”的对话后。官方通告随即澄清:并无所谓强大人脉,现场不过是“拍了拍民警的背”的玩笑之词。换言之,炫耀的“神通”被盖章为吹牛。但同一纸通告,也侧证了录音中确有类似交谈的存在——只是不如传言那般惊悚。
:古二为何在官方澄清后加码?新录音抛出两个关键点。一是细节密度陡增,出现了“谁把人捞出来”的具体名号,甚至带出了“讨债公司”的背景设定;二是将《繁花》某些桥段与当事人在派出所的经历做了“灵感勾连”。细节越多就越真实吗?不一定。它意味着“可核验性”更强,也意味着一旦证伪,反噬更狠。当前,这些细节尚未被权威证实,悬而未决。
要理解当下的僵局,必须看清三条线索的边界。其一,官方通报的对象很明确——只对“袭警捞人”的真实性作事实澄清,并不等于对全部录音完成技术鉴定。把局部外推为“全部失真”,是逻辑跳跃。其二,古二的节奏控制感很强。先放“无伤大雅”的八卦,放松对方警惕,再在关键节点丢出杀招,典型的舆论战打法。其三,这起纠纷的内核,从来不是“谁会吹牛”,而是“剧作署名权与创作信用”。如果连素材来源都需要靠录音互扯,创作秩序早已出了问题。
与此形成呼应的是综艺场的另一幕。那英在直播节目中当场质疑投票结果,200多票的差距被拿到台面复核,场面一度尴尬。是敢讲真话,还是制造看点?无论答案如何,它提醒我们:在被“节目效果”与“剪辑权”塑形的娱乐工业里,结果与叙事,往往不在同一只手里。正因如此,公众对“真实”的敏感度,正被一点点拉高。
回到这场录音风波,现阶段能相对确定的只有三点:一,官方已否定“神通捞人”的奇谈,相关吹嘘坐实;二,录音客观存在,但真伪与完整性仍需第三方鉴定;三,个案纠纷正升级为行业信任危机——观众在对“剧本化现实”的怀疑中,越来越不愿把信任交给声明和热搜。
谁是这出戏的“真凶”?也许不是某个名字,而是三种权力叠加的结果:剪辑权带来的叙事实权,资源分配带来的话语优势,合约模糊带来的灰色空间。它们共同塑造了一个“你说你的,我剪我的,我发我的”的生态。在这样的生态里,录音成了新武器,声明成了旧盾牌,真相则被迫排队。
出路并非没有。剧组与出品方,应该尽快上线三件事:公开署名流程链路,给出素材来源与改编边界说明;邀请权威机构对关键录音做技术鉴定;用事实而非情绪回应质疑。当事人也该把争议拉回法治轨道,在合同与证据中解决署名,谨慎言行,别再把“吹牛”当社交润滑剂。平台与综艺则需要把投票、公示、见证的流程标准化,别把“真实”交给剪辑台。
对观众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延迟判断”。在更多证据出现之前,克制转发的冲动,拒绝被算法的情绪节拍牵着走。真相确实会来,只是它不坐热搜的车。等它到时,愿我们还有耐心,也还有分辨的力气。
来源:成熟海浪Xnu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