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治病”到“治人”,我国主动脉瓣疾病诊疗迈向全周期管理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08 05:19 1

摘要:《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困扰。其中主动脉瓣疾病因病情隐匿、重症预后较差,成为临床诊疗的重点与难点。在“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健康理念驱动下,如何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长期生活质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策略,已成为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约有2500万人受到瓣膜病困扰。其中主动脉瓣疾病因病情隐匿、重症预后较差,成为临床诊疗的重点与难点。在“活得更长、活得更好”的健康理念驱动下,如何平衡治疗效果与患者长期生活质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策略,已成为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议题。

11月6日,爱德华在上海进博会现场举办“心启未来,韧行致远——中国主动脉瓣疾病诊疗新进展暨INSPIRIS RESILIA临床研究展望”活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王春生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孙寒松教授围绕两项重点临床研究进展,深入解读生物瓣技术创新为中国患者带来的诊疗变革。

在上海进博会爱德华展区亮相的INSPIRIS RESILIA干式主动脉瓣膜。受访者供图

应对技术挑战,生物瓣膜创新突破“寿命”瓶颈

在临床实践中,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的平衡始终是医患共同关注的焦点。孙寒松教授指出:“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患者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终身抗凝,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患者的日常活动,特别是剧烈运动。而生物瓣膜置换术后无需长期抗凝,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临床需求持续增长。”

然而,生物瓣膜在年轻患者中的应用始终绕不开“耐久性”这一关键问题。传统生物瓣膜使用寿命有限,成为制约其广泛使用的主要瓶颈。而新一代INSPIRIS RESILIA瓣膜采用的RESILIA组织处理技术,能同时在组织处理和瓣膜保存中封闭钙化来源,以提升瓣膜耐久性。

最新8年临床数据显示,植入经RESILIA组织技术处理的外科主动脉瓣膜患者在延长瓣膜使用寿命、降低再干预风险方面表现优异,为患者实现更优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王春生教授对INSPIRIS RESILIA瓣膜的临床价值也给予积极评价:“对于中老年主动脉瓣疾病患者,现有临床证据表明该新型生物瓣膜材料在主动脉瓣位置应用中表现出优异性能,可能是当前最优选择之一。”

深耕中国实践,构建瓣膜疾病全周期管理新生态

目前,多项聚焦中国患者的重点研究项目正在积极推进。由孙寒松教授牵头的INSPIRIS RESILIA主动脉瓣膜上市后研究也取得积极进展。这项多中心、前瞻性真实世界研究已于2024年初完成250例患者入组,目前处于长期随访阶段。孙寒松教授介绍:“本研究旨在评估该瓣膜在中国患者群体中的长期有效性和耐久性,同时考察其临床操作的便捷性。从现有数据看,这些目标已得到有效实现。生物瓣膜植入技术对经验丰富的医师而言并非难点,关键在于解决瓣膜使用寿命问题。”

此外,王春生教授主导的另一项临床研究正积极推进,重点探索INSPIRIS RESILIA瓣膜在中国年轻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拓展生物瓣适用人群、优化长期治疗策略提供更多临床参考。

孙寒松教授指出:“生物瓣膜无需长期抗凝是其显著优势,而新一代生物瓣膜在延长使用寿命方面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对需要长期生存质量保障的患者群体具有重大临床意义。”

专家们表示,随着生物瓣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本土化临床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国主动脉瓣疾病诊疗将迎来更加精准化、个体化的新时代。从“治病”到“治人”,从短期疗效到长期预后,心脏瓣膜疾病治疗正在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解决方案。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