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被捧上神坛、毛利率碾压所有行业的白酒,如今却陷入了近八年最黑暗的时刻,一边是年轻人对白酒旧秩序的集体逃离,一边是他们对低价茅台的疯抢。
文 | 锐析风云局
编辑 | 锐析风云局
曾经被捧上神坛、毛利率碾压所有行业的白酒,如今却陷入了近八年最黑暗的时刻,一边是年轻人对白酒旧秩序的集体逃离,一边是他们对低价茅台的疯抢。
一边是酒企曾经高攀不起的溢价,一边是如今爱答不理的降价潮,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行业真相,白酒的寒冬是暂时的调整,还是时代落幕的信号?
价格、股价、业绩集体失温
白酒行业的衰退,早已不是单一环节的问题,而是从终端市场到资本市场的全面崩塌,最直观的就是价格体系的瓦解,曾经被奉为硬通货的高端白酒,如今纷纷走下神坛。
作为行业老大哥的53度飞天茅台,行情价已经跌破1700元,创下1660元的新低,为了避免更大亏损,各大商家纷纷出货,实际销售中甚至守不住1499元的官方指导价。
不仅逼退了靠差价牟利的黄牛,更让不少经销商陷入绝境,紧随其后的五粮液普五八代,出厂价从年初的950元一路跌至855元。
曾经炒到单瓶1000多元的多款白酒,如今整箱价格才刚过1000元,茅1935从峰值1800元暴跌60%,王子酒、迎宾酒等中端产品跌幅也接近20%。
价格倒挂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根据酒业协会的数据,目前60%的酒企卖价比批发价还低,其中800至1500元的价格区间更是重灾区。
大量经销商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危机,曾经躺着赚钱的生意如今变成了烫手山芋,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惨不忍睹,在A股突破4000点的行情中,白酒板块成为为数不多不涨反跌的板块。
甚至被调侃只能和房地产坐一桌,作为板块龙头的贵州茅台,早在多年前就被中信证券给出市值破3万亿的乐观预期,认为2000多亿的营收只是起点,股价有望突破3000元。
但现实却是,研报发布8天后茅台股价创下2600元的高点后,便开启了长达四年多的下跌之路,跌幅超过40%,市值被宁德时代反超,股价甚至被寒武纪超越。
其他酒企的处境更是雪上加霜,泸州老窖股价持续窄幅震荡,五粮液洋河股份酒鬼酒等企业股价跌幅均超过60%,而最新出炉的20家上市酒企三季度报告,更是让行业困境暴露无遗。
几乎全部呈现负增长,洋河股份、酒鬼酒、水井坊的营业收入下滑超过30%,其中酒鬼酒和洋河股份更是连续3个季度下滑3成。
舍得酒业、古井贡酒、伊力特、口子窖等企业,无论终端定位高低,营收下滑幅度都超过10%,仅有茅台和汾酒实现微增,要知道,几年前的白酒行业还是最好做生意的代名词。
普遍超过70%的毛利率让其他行业望尘莫及,如今从价格崩盘到股价下跌,再到业绩失速,白酒行业的神话正在加速褪色。
金融属性成瘾,脱离消费本质
白酒行业的危机,从来不是简单的收入和利润下滑,而是长期沉迷金融属性、脱离消费本质的必然结果,这场危机的种子,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埋下。
上一轮塑化剂危机之后,白酒行业开启了长达8年的封神之路,2016年至2024年,20家上市酒企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0%。
回顾20年前一瓶普通白酒售价不过30元,泸州老窖40元左右,即便是茅台也才300多元,20年时间白酒售价暴涨10倍,一瓶高端白酒的价格,甚至需要普通人打工十几天才能赚到。
这样的高溢价,显然不是粮食、人工等成本上涨所能支撑的,粮食价格涨幅有限,人工成本即便上涨也不过两三倍,白酒价格的疯狂上涨,本质上是行业刻意营造的金融神话。
其成功逻辑简单粗暴:厂家通过限量生产制造稀缺感,不断提高出厂价,经销商拿货后并不急于销售,而是选择捂盘惜售,主打饥饿营销。
在这种模式下,白酒一年比一年贵,酒企一年比一年赚钱,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让这场神话愈演愈烈,那些年,只要有公司宣布 准备收购酒厂,立刻就会成为市场焦点。
受到资本追捧,元城黄金、岩石股份都是典型例子,在高毛利率的诱惑下,大量资本涌入白酒行业,大家都想分一杯羹,却没人关心白酒的核心功能是饮用。
有人算过一笔账,茅台每年出厂将近8000万瓶,国内真的有这么多人喝得起、喝得完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很多人购买白酒并非为了饮用,而是将其当理财产品。
相信酒价会持续上涨,从而囤积居奇,这种以投资为目的的购买行为,让白酒彻底脱离了消费本质,变成了投机工具。
当越来越多的资金涌入囤酒市场,白酒的金融属性被无限放大,而饮用属性却被不断弱化,更关键的是,白酒行业的发展始终与基建、地产等需要靠关系维护的产业深度绑定。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白酒的股价,尤其是茅台的股价,甚至成为国内基建行业景气度的领先指标,螺纹钢、玻璃、水泥等基建材料的市场价格,几乎与茅台的走势保持一致。
投资者形成了跟着白酒炒基建,跟着基建炒白酒的默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关联,核心在于基建、地产等行业的业务拓展,离不开推杯换盏的应酬场景。
白酒成为身份的象征、关系的润滑剂,它不需要所有人都喜欢,只要能得到食物链顶端人群的认可,就能维持高溢价。
那些年,揣着华子、喝着茅子成为一种身份标签,白酒也因此牢牢占据了高端消费市场,但市场的逻辑终究会回归本质,靠金融属性和应酬场景支撑的高溢价,注定难以长久。
消费场景消失,年轻群体用脚投票
压垮白酒行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时代的变迁,随着基建节奏放缓、地产行业深度调整,那些曾经支撑白酒消费的应酬场景正在逐渐消失。
曾经站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群要么悄然隐退,要么开始勤俭持家,推杯换盏的需求大幅减少,白酒核心消费场景被削弱,与此同时,年轻消费群体的崛起,正在彻底改变白酒的市场格局。
在90后、00后看来,白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代表着旧秩序和旧规训,敬酒、罚酒、迎宾酒、践行酒,每一杯酒的起落,都暗藏着复杂的人情世故和权力博弈。
这与年轻人追求平等、自由的价值观格格不入,年轻人并非不喝酒,甚至喝得很凶,但他们的饮酒方式与老一辈截然不同,他们拒绝被酒桌规矩束缚。
更倾向于选择啤酒、果酒、预调酒等更轻盈、更注重自我感受的饮品,追求微醺自由,在他们的饮酒场景里,没有鱼头朝向的讲究,没有签单前必须喝三杯的规矩。
只有朋友间的轻松欢聚,这种消费习惯的转变,直接切断了白酒行业的未来增长空间,更严峻的是,白酒的核心消费人群正在逐渐萎缩,50后、60后群体数量不断减少。
70后、80后随着年龄增长,健康意识提升,饮酒量也在下降,而作为未来消费主力的90后、00后,已经有了更多元的选择,对白酒的接受度极低。
消费场景的消失叠加核心人群的流失,让白酒行业陷入了卖不动又卖不上价的死循环,目前整个行业的平均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达到900多天,大量白酒积压在经销商手中。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高端市场增长乏力,中端市场竞争白热化,低端市场更是面临其他饮品的挤压,白酒行业的寒冬,或许才刚刚开始。
结语
这场行业洗牌,洗去的是投机的泡沫,留下的是真正的价值,而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看着曾经高不可攀的白酒回归理性价格,或许也是一件好事。
毕竟,一款饮品的价值,终究应该体现在它的饮用体验上,而不是它的炒作溢价里。
来源:沧海阅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