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20亿欧元订50列车!欧洲之星首推双层车型,维护难题成拦路虎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4 16:06 1

摘要:欧洲之星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砸20亿欧元订了最多50列双层列车,这可是英国第一次有双层跨境列车车队。

欧洲之星最近搞了个大动作,砸20亿欧元订了最多50列双层列车,这可是英国第一次有双层跨境列车车队。

这列车叫“天穹号”,名字听着挺洋气,源自拉丁语“caelestis”,意思是“天堂般的”,主打全电动,跑伦敦圣潘克拉斯站到巴黎、布鲁塞尔、阿姆斯特丹的核心线路。

这笔钱花得挺明白,17亿英镑给了阿尔斯通,让他们在法国工厂造这些列车。

本来以为只是添点新家伙事儿,后来发现要让这些大家伙顺利跑起来,可不是光买车就行。

英欧跨境出行量一直在回升,原来的列车运力早就不够用了,这也是欧洲之星搞升级的主要原因。

欧洲之星在英国只有一个能修他们高速列车的地方,就是伦敦东部莱顿的坦普尔米尔斯维修站。

为了伺候这些新列车,他们计划花8000万欧元升级这个维修站,扩容、换起重设备啥的。

之前英国铁路公路办公室也说了,要把这个维修站的剩余容量分一部分出去,当时还没人想到,这部分容量后来会给了竞争对手。

但海玛尔公司的总经理戴维・马丁可不这么乐观,他的警告确实有道理。

这些双层列车比原来的体型大,技术也更复杂,原来的维护工具根本用不上。

现代高速双层列车的运维工具包,和旧列车完全是两码事,从高压诊断到精密扭矩应用,都得用专用的绝缘、校准工具,还得符合欧洲铁路的严格标准。

更关键的是技术人员,这些新工具怎么用,不是看一眼就会的。

得专门培训,不光要会操作,还得明白为啥要按特定扭矩来,选什么材料的连接器,校准工作有多重要。

而且这次升级还会创造不少就业岗位,新进来的技术人员大概率不熟悉这些专用工具,要是培训不到位,以后很容易出问题。

铁路基础设施升级延误不算新鲜事,但因为工具不够或者人员没培训好出问题,那可太不应该了。

之前就有欧洲的铁路公司,新列车上线后因为维护工具没配套,三个月内就断了三次服务,这损失可不小。

马丁也说了,保持铁路服务靠谱的关键,就是让技术人员既会用专用工具,又懂维护规程背后的道理。

这边欧洲之星还在琢磨怎么搞定维护的事儿,那边维珍已经杀进来了。

维珍的跨境铁路服务已经获批,还公布了开通日期,就是要和欧洲之星抢生意。

更有意思的是,维珍以后也要用坦普尔米尔斯维修站的剩余容量,这就意味着同一个维修站,以后要伺候两家的列车,压力可想而知。

如此看来,欧洲之星的升级计划不光要解决自己的维护问题,还得应对维珍的竞争。

跨境铁路服务,旅客最看重的就是准点和靠谱,要是因为维护不到位老出故障,旅客肯定会用脚投票,转投维珍的怀抱。

欧洲之星的这笔20亿欧元投资,初衷是提升运力,让旅客坐得更舒服。

但毫无疑问,最终能不能成功,关键不是列车多先进、多能装,而是能不能把这些列车维护好,让它们安全稳定地跑下去。

硬件升级和人员培训,这俩缺一不可,少了哪个都可能掉链子。

看看德国的ICE4双层列车,人家在买列车的时候,就提前半年开始升级维护体系,硬件改造和人员培训同步推进,所以上线后没出啥大问题。

法国阿尔斯通也有经验,他们卖列车的时候会配套“工具+培训”的服务,这样能保证维护衔接不上。

欧洲之星现在计划花8000万欧元升级维修站,我觉得应该从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采购专用工具和培训人员。

不能光想着扩场地、换设备,人不行,再好的设备也玩不转。

而且得建立长效机制,工具要定期校准,人员要定期复训,这样才能适配列车整个生命周期的运维需求。

我觉得欧洲之星这次升级有点“重采购、轻配套”的倾向。

列车买得再先进,维护跟不上也是白搭。

维珍的入局其实是件好事,能倒逼欧洲之星赶紧补齐维护短板,不然刚上线新列车就被竞争对手比下去,那20亿欧元可就真的花得不值了。

总的来说,欧洲之星的双层列车升级计划是件好事,能提升英欧跨境出行的体验,还能带动就业。

但好事要办好,就得把细节考虑周全。

维护体系的升级和人员培训,比买车本身更考验功力。

现在有了维珍的竞争,更容不得半点马虎。

希望欧洲之星能重视专家的警告,把硬件和软件都跟上,别让20亿欧元的投资打了水漂。

毕竟对旅客来说,不管列车是单层还是双层,是“天穹号”还是别的什么号,安全、准点、靠谱才是最实在的需求。

欧洲之星的这次实践,也能给全球其他铁路公司的升级计划提供点借鉴,基础设施升级真得“规划先行、配套同步”。

来源:一年花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