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过八旬,本该是尽享天伦的年纪,但贵州六盘水的谷大爷却与肺腺癌不期而遇。高龄、病期偏晚不能手术,运气不错基因突变靶点阳性,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属于规范化治疗,长期吃药还能医保。如果一切都朝着不错的方向发展也行,但一年多的治疗却未能遏制癌细胞的肆虐——它们悄然转移到
年过八旬,本该是尽享天伦的年纪,但贵州六盘水的谷大爷却与肺腺癌不期而遇。高龄、病期偏晚不能手术,运气不错基因突变靶点阳性,采用靶向药物治疗属于规范化治疗,长期吃药还能医保。如果一切都朝着不错的方向发展也行,但一年多的治疗却未能遏制癌细胞的肆虐——它们悄然转移到腰椎、淋巴结等部位,病情进展。
三年求医路,步履蹒跚,认为靶向治疗是希望,结果让他感到失望。直到他遇见了夏廷毅教授,在成都416医院,夏教授运用放射外科技术对三处病灶实施了精准打击。没有开膛破肚的创伤,没有难以忍受的痛苦,治疗过程轻松得令人难以置信。一年后复查,肺上的原发病灶和另外的转移灶已基本消失无踪。
谷大爷肺部原发灶和纵膈淋巴结、腰椎转移灶靶区图
这一医学奇迹的背后,藏着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何这种能让“病灶消失,给病人生命希望”的技术未能普惠大众?
在此,就夏廷毅教授的精湛医术,创新观念,传奇放疗人生,救治无数肿瘤病人的神奇故事不在赘述,但谷大爷三年求医路上的治疗方案可以说道说道。
其实,夏廷毅教授团队早在2011年就在《癌症进展》杂志和美国《放射肿瘤、物理、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靶向药物联合个体化放疗治疗晚期/转移性非小细胞癌的临床研究》的论文,该临床研究证明晚期肺癌在靶向治疗有效时,尽快对原发灶和转移灶实施个体化的高剂量放疗,肿瘤的局控率和病人的生存率都能提高3倍以上,同时大大降低靶向药物治疗的耐药性发生。
发布在中外杂志上
然而,在肿瘤治疗的版图上,放疗长期处于被边缘状态。许多人、甚至部分医生仍视其为“无可奈何的选择”,是病情晚期或高龄体弱的“将就疗法”。现实中,信息壁垒、认知滞后与资源不均,让多少“谷大爷”失去了最佳时机?当一位八旬老人不得不折腾三年,才“意外”接触到本应早被推荐的治疗方式,这不仅是医学的遗憾,更是医疗信息传播与共享机制的一道裂痕。
“放疗,不但要有医术,更要掌控话述,才能更好服务于民。”夏教授的见解精辟而深刻。
夏教授在门诊中
“掌控话述”,就是连接医学技术与患者福祉的桥梁。它既关乎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也涉及专业知识的普及传播。当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因信息壁垒而被埋没,再精湛的医术也难以惠及众生。
从更高层面看,医疗进步的真谛不仅在于技术的突破,更在于如何让这些突破真正抵达每一个需要它的生命。谷大爷的重生令人欣慰,却也警示我们:还有多少患者,仍在黑暗中等待那一束本可照亮他们的光?
放疗,这门既古老又现代的治疗技术,正期待着从专业深闺走向更广阔的天地,从冰冷的医疗器械走向温热的生命关怀。专业医术的真正升华,需要技术话述的文明觉醒,如谷大爷般获得新生的故事,将不再是个别幸运者的奇迹,而成为更多癌症患者的寻常福音。
来源:夏廷毅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