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一生被六位皇帝包围,父亲是唐高宗、弟弟是唐睿宗,儿子是唐少帝、侄子是唐玄宗,母亲更是千古女帝武则天!再加上他自己两度登基,一家六口、全员皇帝,这配置、历史上独一份!
您听过六味帝皇丸吗?这可不是药,而是网友封给唐中宗李显的专属称号!
他一生被六位皇帝包围,父亲是唐高宗、弟弟是唐睿宗,儿子是唐少帝、侄子是唐玄宗,母亲更是千古女帝武则天!再加上他自己两度登基,一家六口、全员皇帝,这配置、历史上独一份!
六味帝皇丸
可这个生在皇帝堆里的男人,却活成了被女人操控的提线木偶,前半生被亲妈武则天捏着命脉、两度废立,后半生又被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死死拿捏,最后竟被母女俩用一张大饼毒杀。他一生在龙椅上仰卧起坐,却从未真正掌控过自己的命运。
虽然他复位后也曾励精图治,重启大唐气象,却又有纵容妻女乱政,放任武三思祸乱朝纲的糊涂操作,明君之举与亡国之兆,竟在他身上同时上演。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中宗李显,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口气看完,中国422位皇帝中的第21位、唐中宗李显充满悲剧与矛盾的一生。
公元656年深冬,一声婴啼打破长安宫城的寂静,唐高宗李治与皇后武则天的嫡三子李显出生,他的出生从一开始、便注定被裹挟在权力与亲情的漩涡之中。作为皇子,李显自幼接受顶尖宫廷教育,熟读儒家经典,本可成长为文采斐然的皇子,可母亲武则天的强势身影,却成了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霾。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
这位从唐太宗才人一路成为唐高宗皇后的女性,凭借过人的智慧与政治手腕,趁唐高宗患病之际插手朝政、逐步独揽大权,成为唐朝的实际掌权者,唐高宗则沦为有名无实的皇帝。这位执掌帝国权柄的女人,不仅是大唐皇后,更是李显一生无法挣脱的枷锁。
童年时期的李显活得像一只被无形丝线操控的玉雕傀儡。他2岁封周王、12岁改封英王,每一次封号变更的背后,都藏着母亲武则天深远的布局。他的童年没有同龄人的肆意洒脱,唯有谨小慎微的言行,母亲的威压让他早早失去了孩童的鲜活,
成年后,李显迎娶赵氏为王妃,这本该是他人生中难得的温情时刻,可这段婚姻终究难逃武则天的掌控。赵氏因无意间得罪武则天、竟被直接幽禁至死,痛失爱妻的李显敢怒不敢言,这份压抑让他彻底认清,在母亲的绝对权威下,自己连守护爱人的能力都没有。后来、他又迎娶韦氏为王妃,这桩新的婚姻虽带来片刻温情,却更像是权力棋局中的一步闲棋。
唐高宗子嗣
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嫡三子,李显本该是无缘皇位的闲散王爷,可强势争权的母亲再次改写了他的命运。这是因为唐高宗不仅在朝政上、要听从武则天的,就连皇位继承人的选择、也不得不受其摆布。
唐高宗李治一共有8个儿子,其中4个是武则天所生,分别是嫡长子李弘、嫡次子李贤、嫡三子李显、嫡四子李旦,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李弘被立为太子,太子李弘仁孝诚朴、深受朝野赞誉,可惜年仅二十四岁便离奇猝死。
李弘死后,武则天按继承顺序立嫡次子李贤为太子。但李贤做太子期间自负才高,处处和武则天作对,武则天感到李贤难以控制,就派人诬陷李贤谋反、将他废为庶人、后又逼其自尽,
青年李显
李显亲眼目睹两位兄长的悲惨结局,内心深受震撼、恐惧如烙印般深植心底。这份恐惧渐渐塑造出他谨小慎微、懦弱而又顺从的性格。
也正因这份懦弱与顺从,当前两位太子一死一废、太子之位空虚之际,李显成了武则天心中最完美的傀儡。于是在680年,25岁的李显被武则天推上太子之位,韦氏被立为太子妃。这不是荣耀的加冕,而是命运对他的又一次嘲弄。
从出生到成为太子,李显的前半生从未真正为自己做主。武则天的强势如同一张密网,将他的天赋与棱角尽数束缚。造就了这位看似尊贵、实则满心压抑的皇子。他的懦弱从不是天性,而是权力高压下被迫养成的生存法则。而这一切,仅仅是他人生悲剧的上半场,那个深宫中的母亲,早已为他的未来埋下了更残酷的伏笔。
公元683年,56岁的唐高宗李治驾崩,临终前他留下遗诏、命太子李显于灵前即位,并特别嘱咐:若军国大事无法决断、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
4天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改元嗣圣,武则天被遵为皇太后,太子妃韦氏被立为皇后。
李显和武则天
李显登上帝位后,皇太后武则天临朝称制,国家大事实际上由武则天一手操控。李显名义上是皇帝,实则只是武则天的一个傀儡,
年轻气盛的李显不甘心做傀儡,想培植自己的私人班底,来抗衡母亲武则天。对于根基浅薄李显而言,能信得过的大臣不多,皇后韦氏的娘家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打定了主意之后,李显先是将岳父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久又下旨升其为侍中,这在唐朝可是堪比宰相的要职。
韦玄贞的快速升迁,引起了宰相裴炎的不满。裴炎是武则天的心腹,他早就看穿了李显的把戏、是想借用外戚的力量来压制武则天一党,因此他毫不犹豫地进行阻拦,坚决反对李显这样做。
裴炎
或许是被母亲压抑的太久了,又或许是没有将裴炎放在眼里,李显怒气冲冲地对裴炎说:我提拔韦玄贞有何不可?只要我高兴、就算把整个天下都送给韦玄贞又怎样?
李显冲动之下的这句冒失之语,被裴炎抓住了把柄,他扭头就向武则天告发。而武则天一直不甘心只居于皇太后之位,她渴望拥有皇帝一样的权力,所以一直在寻找合适的机会废黜李显。如今李显的这番失言,恰恰为她提供了绝佳的理由。她当即以失德为由,将即位仅55天的唐中宗李显废为庐陵王,改立她和唐高宗李治所生的嫡四子李旦为傀儡皇帝、是为唐睿宗。自己则继续以太后的名义临朝称制、独揽大权。
李显被废为庐陵王后,与皇后韦氏一同被武则天赶出长安,发配到遥远的房州,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来到房州李显夫妇、过着被软禁的清贫生活,在这孤苦不幸的日子里,李显还要时刻担忧夫妻二人的性命安危,他太清楚母亲武则天的心狠手辣,连亲生子女都能痛下杀手。
果然不出李显所料,自他被废以后,武则天为清除称帝障碍,对李唐王室成员展开了血腥的屠戮,许多李氏子弟都死于她的屠刀之下。这让李显日夜难眠,他担心哪一天武则天想起了自己,然后下旨处死自己,因此、在被囚禁的日子里,李显始终处于惶恐之中,每次听说武则天的使者到了,就惊惶失措地想要自杀,而每到这时,韦氏总会劝阻他说:祸福无常、最多不过一死,您何必这么着急呢!
被贬房州的李显和韦氏
万幸的是,李显在房州贬居的14年里,武则天或许念及亲情,并没有对他痛下杀手。而在李显人生最迷茫、最痛苦的时候,身边的妻子韦氏一直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韦氏的鼓励和细心照顾,不仅让李显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更等来了他重回帝位的那一天。患难与共的情谊令李显深受感动,他曾对韦氏发誓说:如果日后我能重见天日,一定会让你随心所欲,不加任何限制。正因如此,李显复位后放任韦氏干预朝政,其中也包含着对这段共患难岁月的补偿之心。时光荏苒,命运的转机很快便悄然降临。
690年,已经羽翼已丰武则天、见称帝时机成熟,便撕下一切伪装、直接篡唐称帝,因武则天自称是周平王少子姬武的第40代子孙,故定国号为周、又因她本人姓武,故史称武周,定都洛阳,同时废唐睿宗李旦为皇嗣、赐其姓武、改名武轮。自此、武周王朝正式建立,大唐王朝进入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统治时代。
女皇武则天
称帝后的武则天尽显治国才能,她励精图治开创武周之治,用实力证明自己不仅能夺江山,更能治江山。但随着武周政权的逐渐稳固,没有了外部威胁,内部却开始了激烈的夺权斗争。自武则天登基以来,继承人问题便成为各方势力博弈的焦点。
尽管李氏子孙已经失去权势,但武氏子弟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能够在武则天死后登上皇位,因为李显、李旦两位前皇帝尚在,李唐宗室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散。
而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与武三思为了谋求当太子,一边残酷打压李氏子孙,一边对武则天极尽阿谀奉承、多次对武则天说:自古以来、从来没有天子把皇位传给异姓人的情况。力劝她立武氏子弟为太子,这番话戳中了武则天的心,让她在立子、还是立侄为太子问题上、长期摇摆不定。李武两家也一直在明争暗斗。
狄仁杰
最后,武则天询问了她最为信任的宰相狄仁杰的意见,狄仁杰反问道:侄子和儿子比较、哪个和您更亲近?若陛下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那您驾崩后可以配享太庙。若立侄子为太子,臣从未听说过侄子当了皇帝、会将姑姑供奉在太庙,狄仁杰的话让武则天幡然醒悟,同时她更清楚地意识到,朝中大臣并不支持武氏,天下臣民仍心向李唐宗室,
为避免李武两家为争夺帝位而兵戎相见、导致生灵涂炭,武则天以江山社稷为重,作出立子不立侄的最终决定,于698年将李显从房州接回洛阳重新立为太子,李显14年的软禁生涯就此结束。
太子李显
为防止自己死后、登基的李显清算武氏子弟,武则天让李武两家发誓互不加害,并将誓言刻入铁券藏于史馆中,这样既能安抚武氏子弟、也能约束李氏子孙,避免了李显登基后对武氏赶尽杀绝。
在解决了继承人问题后,武则天志得意满、开始耽于享乐,她不仅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更因独断专行与奢靡生活引发诸多争议,尤其以广纳男宠一事最为朝野非议。
其中以薛怀义、张易之、张昌宗等人最为知名。尤其是张易之和张昌宗兄弟,二人利用武则天的宠幸渐渐插手朝政,加之武则天晚年多病、长期不能上朝,便依赖二张兄弟传达政令、监视朝中动向。致使二张更加肆无忌惮的残害忠良、专权跋扈,
薛怀义 张易之 张昌宗
更狠的是,二张还挑拨武则天与太子李显的母子关系,害得李显与韦氏的独子李重润、女儿李仙蕙被武则天处死,就连李显的连太子之位都岌岌可危。可生性懦弱的李显、对此竟无动于衷。
眼见好不容易促成让武则天重立李显为太子的局面或将毁于一旦,以宰相张柬之为首的强硬派大臣再也坐不住了。张柬之沉稳有谋、果敢善断,虽已年过八十,却始终不忘恢复李唐王朝的初心。他在目睹了二张兄弟的种种恶行后,为保李显的太子之位,决定以强硬手段重新恢复李氏天下,遂在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大臣、伺机发动政变。李显的弟弟李旦、妹妹太平公主等人纷纷支持。
705年2月23日,武则天病重卧床不起,身边只有二张兄弟侍奉,张柬之等人见时机成熟,以二张兄弟谋反为由、率五百羽林军直闯皇宫,并强行将胆怯退缩的太子李显从东宫请来、一同杀入内宫。
二张与武则天
二张兄弟听到动静、慌忙从武则天房里跑出来探听情况,恰巧被张柬之碰上。张柬之毫不迟疑、将二张兄弟斩杀,然后径直闯入武则天寝室的床前,武则天从梦中惊起厉声问道:是谁在作乱?张柬之从容的回答说:张易之和张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之命已将其诛杀,因事出紧急、所以没有提前向陛下禀告。
武则天见太子李显也在人群中,便以一贯的强硬态度冲他怒吼道,此事是你让干的吗?你既然已经诛杀了那两个逆贼,还不快点回你的东宫去!
懦弱的太子李显吓得浑身哆嗦,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可此时的张柬之已毫无顾忌,他上前硬声说道:太子不可能再返回东宫,昔日唐高宗驾崩时、将太子托付给陛下,现在太子已经长大,恳请陛下即刻把帝位传给太子,如此才能上顺天心、下孚民望。
武则天没想到张柬之态度如此坚决,看着眼前剑拔弩张的局势,她深知大势已去,只好点头同意退位。
第二天,武则天下诏让太子李显监国。
第三天,武则天将帝位禅让给李显,
二度登基的唐中宗李显
第四天,李显正式登基称帝、恢复大唐国号、是为唐中宗,重新定长安为首都,洛阳则降为陪都。因武则天此阶段的年号为神龙,故史称这场政变为神龙政变。
自此、享国15年的武周王朝终结。退位后的武则天被软禁于洛阳上阳宫。同年12月16日、她在上阳宫郁郁而终,享年82岁、在位15年,神龙政变不仅终结了武则天的政治生涯,更让李唐王朝提前复辟,政权重回李氏手中,天下也再度回到男人统治的时代。
五王
李显复位后,对神龙政变的参与者都进行了加官进爵。弟弟李旦封为安国相王,妹妹太平公主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首功之臣张柬之封汉阳王、敬晖封平阳王、桓彦范封扶阳王、袁恕己封南阳王、崔晔封博陵王,时称五王,因此神龙政变也叫五王政变。
虽说李显性格懦弱、才能平庸,但他勤于政事,多次减免赋税,平反武则天时期的冤案,再加上有张柬之等忠勇大臣的辅助,倒也将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国家渐渐恢复元气。
可李显第二次即位后,未能吸取武则天干政的教训,反而纵容皇后韦氏插手朝政,导致大权旁落,朝局再次陷入混乱。
皇后韦氏
韦氏在房州陪伴李显幽禁的十四年里,磨炼出了坚强隐忍而又阴狠的性格。当李显复位后,因感念韦氏在他落难时的不离不弃,并兑现当年对她许下的誓言,便把她立为皇后,然而韦氏一登上后位,便暴露出了对权力的觊觎,她渴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竟直接要求与李显一起处理朝政。李显不仅一口应允,更对她言听计从。此后每逢上朝、韦后都垂帘听政,致使李显逐渐疏远了张柬之等五王功臣。
为了效仿武则天称帝,韦后大肆培植家族势力,她怂恿李显封堂兄韦温为鲁国公、担任礼部尚书,封堂弟韦胥为曹国公、担任左羽林将军等等,韦氏家族势力迅速膨胀起来。
更关键的是,韦后还与武三思相互勾结,结成了左右朝政的强大势力集团。武三思是武则天的侄子,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巨大的权势,全靠才女上官婉儿牵线。
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虽是一介女流,却才华出众,曾担任武则天的贴身秘书。李显继位后、也十分赏识她的才能,不仅将她纳入后宫、封为昭容,还让她负责起草皇帝诏书。但李显因为惧怕韦后,始终让婉儿独守空房,也正在此时,武三思趁机接近上官婉儿,两个怀有野心的人一拍即合,频频在后宫私通。
上官婉儿为了进一步获得权势,极力讨好韦后,不仅多次劝她效仿武则天称帝,还把武三思引荐给她,促成二人私通。武三思与上官婉儿、韦后之间的污秽行为,在宫中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唯独李显被蒙在鼓里。头上已经戴了两顶绿帽子了,却不闻不知,反而在上官婉儿和韦后的推荐下,将武三思视为心腹知己。
武三思
武三思自从私通韦后以后,就得到了李显的重用,武氏的势力因此又死灰复燃。这引起了当初反武复唐的功臣张柬之等五王的警觉,他们担心又要重演武则天的旧事,遂力劝李显诛杀武三思,可李显非但不听,反而将张柬之的劝谏告诉了武三思和韦后。
武三思与韦后见状,决定除掉张柬之等五王,他们一边向李显进谗言,一边设法剥夺五王的实权,最终将这些功臣一一贬杀。五王死后,武三思的权势愈加膨胀,韦后也更加肆无忌惮地干预朝政。如此,朝政大权尽落武三思与韦后之手,而李显则被彻底架空。
安乐公主
更乱的是,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也恃宠作乱,安乐公主是李显与韦后在流放房州的途中所生,因她出生时被李显用衣服包裹住,故起名李裹儿,正因为幼时对安乐公主的亏欠,所以李显复位后对她极尽宠爱,养成了她骄横霸道的脾气,还把她嫁给了心腹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
安乐公主仗着父亲的宠爱卖官yu4爵、挥霍无度,还多次请求李显废掉太子,改立自己为皇太女,企图在李显死后继承皇位,李显虽然没有答应她,但对她的其他违法行为却一概纵容。
这样一来,韦后、武三思,安乐公主连同上官婉儿相互勾结,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把持着朝政。而唐中宗李显却对此无动于衷。
但这一局面让太子李重俊深感不安。李重俊是李显第三子,因李显的长子李重福遭韦后诬陷被贬地方、次子李重润早年被武则天杀害,所以依据排行、三子李重俊在李显称帝后被立为太子,
李显子嗣
可韦后因为太子李重俊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对他十分厌恶。而李重俊本就对武三思,韦后、上官婉儿淫乱后宫,专权擅政不满,再加上安乐公主多次请求李显废黜他,改立自己为皇太女,因此,李重俊的地位受到很大威胁,深感形势不利的他、为求自保、决定先下手为强,遂联合右羽林将军李多祚等对武三思和韦后不满的官员,密谋发动政变。
太子李重俊
707年,经过周密安排,李重俊和李多祚等人率三百多人发动政变。他们先冲入武三思的府第,诛杀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等人,接着攻入后宫,想要杀掉韦后、安乐公主与上官婉儿,但因兵力薄弱,在攻入后宫后受阻,最终寡不敌众失败,李重俊也死于乱军之中。事后,李显改立第四子李重茂为太子。
李重俊一死,没了武三思一党的制衡、韦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更加膨胀,她们肆无忌惮地专权乱政,李显却一味的纵容。尤其是韦后,她在武三思死后、没有停止自己猎艳的脚步,转头又与宫里的御医马秦客、掌管膳食的杨均私通。
但大臣燕钦融看不下去了,便向李显上书、直言揭发韦后淫乱后宫、干预朝政的丑事。不料,韦后安插在李显身边的太监竟偷偷向她告了密。
韦后得知后、害怕事情败露被李显责罚,加之韦后想要当女皇帝,就必须先除掉李显。而安乐公主也一直想当女皇帝,便也希望母亲韦后能称帝,这样自己就能当皇太女。将来也能当女皇帝,加之安乐公主多次向李显提出立她为皇太女,但都没有得到同意,这使她对李显心生怨恨。最终,母女二人因共同利益勾结在一起、谋划杀害李显。
韦后下毒
公元710年7月3日,韦后得知李显最近喜欢吃饼,便指使情夫御医马秦客配置毒药,再由另一个情夫、负责膳食的杨均把毒药拌入饼中蒸熟。最后通过安乐公主派的宫女送进李显的寝宫,李显见饼送来、随手拿来就吃。不一会便腹中绞痛、倒在床榻上乱滚,太监慌忙去禀报韦后,韦后却故意磨蹭、拖了许久才慢慢赶来,她见李显痛苦的样子,还假装问李显怎么了。而李显已痛得说不出话来,他看着自己最信任、最亲爱的妻子,只是用手指着嘴呜咽的哭泣,没多久便死于床榻上。终年55岁,他一生两次登基、共在位五年半。
李显之死
关于唐中宗李显之死,《新旧唐书》、资治通鉴》 均记载:韦后与安乐公主在饼中下毒、毒死了李显,但这一说法争议极大,众所周知,李唐家族有心脑血管遗传病史,如唐太宗、唐高宗都患有气疾、风疾,这在古代都指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唐朝的皇帝们多不长寿,李显55岁死亡也属正常。
因此、当代学者们推测,李显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自然死亡,韦后母女毒杀李显的说法,或许是一桩千古冤案。当然、这只是推测。至于李显的真实死因,恐怕又是一桩难解的历史迷案了。
李显死后、葬于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的定陵,群臣给他上的庙号为中宗,上谥号为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全称为唐中宗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后世常以庙号简称他为唐中宗,在位期间共用嗣圣,神龙、景龙三个年号,
纵观唐中宗李显的一生,堪称帝王界的矛盾标本,他两度登基,却从头到尾被母亲和妻子死死拿捏,活像一个提线木偶。
论功绩,他复位后恢复唐朝旧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更通过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维护了边疆稳定,延续了盛唐气象。
但过失更令人咋舌,他纵容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宠信武三思,致使朝纲混乱,最终被至亲毒死,故吕思勉评价他、毫无觉悟、昏庸透顶,可谓一语道破。
总结起来,李显的一生就是、两度为帝,却终生是囚,有心复唐,却无力治世。
武则天 李显 韦后
那么,您认为唐中宗李显是身不由己的傀儡?还是自招祸端的昏君?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下期预告:
李显刚被毒死,韦后就急着当第二个武则天!可谁都没料到,看似软弱的李旦竟逆风翻盘!他为何两次登基又两次禅让?关注我下期带你揭秘、唐睿宗李旦的隐忍与反击!
来源:爱历史的胡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