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一间只能容纳一人进出的防震棚里,高恩泽见到了被砸伤的局长田禾。
(接上文)
好不容易赶到唐山市广播局,见到的也是一片废墟。
找了足有十分钟,才在废墟拐角处发现了几个小棚子。
在一间只能容纳一人进出的防震棚里,高恩泽见到了被砸伤的局长田禾。
田局长腰部受伤,躺在单人床上,脸色煞白,咬牙指挥着进进出出的人。
大地震发生时,田禾最先逃了出来。
开始的一段时间,田禾能隔着水泥预制板和老伴儿对话。
田禾叫她别着急,马上找人救她。
谁能想到,正当邻居跑去搬救兵时,一场余震袭来,废墟下再也没了声音。
田禾说:“局里的设备都被砸到下面了,人员损失很大,发射台或许还能用,你们先去看看,恢复广播要紧,这里有我顶着!”
高恩泽带上市广播局一位小同志,坐上吉普车,一路风驰电掣地来到距市区37公里的丰润县团山子发射台。
表面看,这里的房子还在,天线铁塔也没倒,但进去一看,情况却非常严重:
机房外墙水平方向断成三截,内墙向北倾斜五度,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机房大厅内装有两部7.5千瓦发射机,一部2千瓦发射机。
机箱内,一些重要元件如变压器、槽路线圈等大部移位,元件之间的拉线断了很多。
更让人担心的是,那部2千瓦发射机随时有被内墙砸毁的危险。
有利条件是,这里有水、有天线,还有修理工具和部分元器件。
返回机场后,高恩泽立刻向卢振川请示,建议以团山子发射台为中心,恢复唐山台广播。
再说太行山里的后续部队。
他们开着战备发射车于7月30日下午出发,昼夜兼程,31日晚赶到团山子发射台。
当晚,高恩泽给全体人员开会,研究电台恢复方案。
大家一致认为:放弃7.5千瓦发射机,修复2千瓦发射机,主要原因是7.5千瓦发射机油耗太高,不能长期坚持,2千瓦发射机不用重调,还有原来匹配好的天线。
当然,这套方案也有很大风险。当时余震不断,2千瓦发射机靠近内墙,有可能随时被砸。
解决办法是装配“预警装置”,实行“一主一备”两种维护安全的办法。
8月1日上午,维修人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机房,恢复元件位置,焊接拉断的线路。
高恩泽指挥人员在机房里安装了一个自制“自动报警器”,只要房间稍有震动,报警器便会响铃,人员立即撤出。
维修工作进展顺利,仅用半天时间就把元件、导线全部复原。
8月1日下午开始加电,逐级调试,逐级排除可能出现的障碍。
另一部分同志抓紧检查广播车上的播控设备,安装了临时复制间,把要试播的节目提前录制好。
晚八点,一切准备就绪,进入试播环节。
经在市区的收测,播出效果良好。
高恩泽将试播成功的消息报告给省前指,刘子厚连声说好。
回到团山同子发射台,高恩泽又组织人员调试好战备车上的一千瓦发射机作备用。
广播恢复后,还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没解决:
收音机太少!
当天,省广播局给省前指送来了52台三用半导体电唱机。
这种电唱机,使用干电池,能当讲话设备,能播放唱片,还能接收电台广播,要是配上高声喇叭,能同时供几十户收听,很适合震区需要。
8月6日中午,省委第一书记刘子厚专门找到高恩泽:
“老高啊,我看三用电唱机很不错,就是数量太少,给你个任务,找上它1000台。有了这么多电唱机,唐山的政治空气一下子就能活跃起来!”
高恩泽有些为难:“报告书记,省广播局没这么多设备,1000台,得向中央广播局求援。”
刘子厚一拍大腿:“你带队,这就去北京,代表省委向中央广播局求援!”
下午两点,高恩泽、成忠顺坐上吉普车,一路向北京疾驰。
来唐山的车辆越来越多,一路拥堵,晚八点才赶到北京。
中央广播局局长邓岗还在机关办公。
邓岗说:“恩泽同志,河北省委和广播战线有什么需要我们办的,你只管讲,中央广播局一定急唐山所急,尽一切可能满足!”
高恩泽说出了调剂1000台三用半导体电唱机的想法。
邓岗立即指示身边工作人员:
“马上给上海唱片厂打电话,让他们把库存的三唱机全部拨给唐山,已拨到别处的,尽最大努力追回来,一定要给唐山灾区凑够1000台!”
看二人有些犹豫,邓岗接着说:“请放心,这1000台电唱机只记账不收钱,属于无偿支援,你们再看看,还缺什么物资,拉个清单,我尽力给你们解决!”
解决完设备,邓岗说:“你们先到招待所休息,明天,我和你们一起去唐山,需要带什么慰问品现在就告诉我。”
高恩泽说:“最紧缺的是罐头、咸菜、饼干,带这些东西就行,好存放,用着方便!”
由于京山铁路中断,1000台电唱机到位后全部由廊坊广播局代为转运。
五天后,1000台电唱机全部到位。中央精神和抗震救灾报道通过电波,春风化雨般洒在唐山这块承载了深重灾难的土地上……
关于中央广播局局长邓岗,一个多月后还有一段“传奇”。
以下是时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宣传小组组长杨正泉的一段回忆:
文革期间,很多机关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特别我们这里,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来个任务,让你马上传达贯彻。
所以,下午下班时大家也不着急回家,一般先在食堂吃饭,吃完饭接着工作。
有的做做节目,没有任务的,坐在一起聊天。
1976年10月6日晚七点多,我们在院子里散步,发现突然来了几个穿着军装的人。
这些人是直接闯进来的。
广播电台是要害部门,我们这里一直由北京卫戍区派人执勤的,进出凭证件,登记严格,经批准才能进的。
所以,对这批“不速之客”,大家都很好奇。
有偷偷跟在后面尾随。
当时,几人直接去了邓岗局长办公室,外屋有两个军人把门。
很多人窃窃私语,议论到底发生了什么。
后来才知道一些细节:
当时,邓岗正伏案工作,见突然闯进来的军人,一愣,随后看到了耿彪同志。
邓岗和耿彪很熟。
耿彪和邓岗说明来意,说我们是奉命来的,接管广播局。
邓刚一听就愣在了原地。
设身处地想想,换作你当一把手,上面派人来说接管你的单位,要不要核实一下?
耿彪说,你要是有怀疑,可以给上面打电话。
耿彪所说的“上面”,指的是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姚文元。
此时,邓岗迟疑了一下。
按照耿彪回忆录和后来的说法,大概迟疑了两分钟。
两分钟后,邓岗说,不需要了,不需要了,不必了!
想想,就是这两分钟,多么关键!
完全可以这样说,这是邓岗整个政治生涯最重要的两分钟。
两分钟后,他做出了正确选择。
试想,当时他要是有所迟疑,真要打电话核实,将是另外一种情况。
后来,耿彪同志回忆起这段往事,透露了一个重要细节:
“当时,我看邓刚在迟疑,手轻轻地动了一下。如果他真要打电话打,我马上派人把他抓起来,所以,邓刚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对了!”
来源:骑驴读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