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大部分营养都在小肠被吸收。作为连接胃与大肠的器官,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部分,堪称消化的“主战场”。一旦小肠出现问题,不仅会带来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不适,更可能导致全身性的营养问题。常见的小肠疾病包括克罗恩病、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I
在我们的消化系统中
小肠日夜不停地吸收营养
然而,一旦它“闹情绪”
我们的健康就会拉响警报
今天,乐乐带你一起了解
消化系统的辛劳员工“小肠”
我们每天摄入的食物,大部分营养都在小肠被吸收。作为连接胃与大肠的器官,小肠是消化系统中最长的一部分,堪称消化的“主战场”。一旦小肠出现问题,不仅会带来腹胀、腹痛、便秘、腹泻等不适,更可能导致全身性的营养问题。常见的小肠疾病包括克罗恩病、乳糜泻、肠易激综合征(IBS)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等。
小肠是如何工作的?
食物经咀嚼吞咽后,经由食道进入胃,最终到达小肠。它依次通过小肠的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在小肠壁肌肉的推动下,食物一边前行,一边被消化,维生素和矿物质也在此过程中被吸收。任何干扰这个过程的疾病,都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常见小肠疾病有哪些?
1、克罗恩病
作为炎症性肠病的一种,克罗恩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主要影响回肠末端和结肠。其特征为肠道壁持续性炎症,可能导致溃疡形成。典型症状包括:
· 持续性腹泻
· 便中带血
· 腹部绞痛
· 食欲减退
· 体重下降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肠外表现,如眼部炎症、皮肤病变、口腔溃疡及关节疼痛,全身症状可表现为发热、疲劳等。
2、乳糜泻
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摄入麸质(常见于小麦、大麦等谷物)后,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小肠内壁的绒毛。这些绒毛本是吸收营养的核心结构,遭受破坏后会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症状包括:
· 恶心呕吐
· 腹泻或便秘
· 胀气、腹胀
· 腹部隐痛
· 恶臭油腻便
· 乳糖不耐受
· 体重减轻
部分患者可能伴有贫血、关节疼痛、疲劳等全身症状,成年患者尤其明显。
3、肠易激综合征(IBS)
一种功能性疾病,虽不引起器质性病变,但会显著影响生活质量。主要表现有:
· 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或二者交替)
· 腹部痉挛性疼痛
· 持续腹胀感
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
4、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
小肠和大肠通常存在微生物(肠道菌群),这对它们的功能至关重要。细菌可能失衡并过度生长。这可能导致以下症状:
· 胀气和腹胀
· 便秘或腹泻
· 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 全身乏力虚弱
SIBO也可能与其他病症相关,如IBS、糖尿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
5、肠梗阻
当小肠内容物通过受阻时即发生梗阻,常见于克罗恩病引发的肠壁增厚或愈合瘢痕。某些肠道动力障碍疾病也会导致食糜滞留。危险信号包括:
· 剧烈腹痛或阵发性绞痛
· 完全停止排便排气
· 频繁呕吐
· 腹部膨隆
· 有便意但无法排出
此为急症,需立即就医。轻症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缓解,重症往往需要手术干预。
如何诊断小肠相关疾病?
小肠疾病初期症状隐匿,常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花费一定时间才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常用检查方法包括:
· 氢呼气试验:用于诊断SIBO、乳糖不耐受,凭借无创、便捷、高效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
· 钡餐造影:通过饮用造影剂(钡剂)后拍摄X光片,以观察食道、胃和小肠。
· 血液检查:无法进行确诊,用于排查贫血、维生素缺乏等间接指标。
· 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或超声波,用于观察肠道结构,检查肠壁增厚等异常。
· 内镜检查:通过带有摄像头的细长软管(内窥镜)观察肠道内部。可能会取出一小块组织或液体(活检)进行检测。
· 结肠镜检查:用于发现结肠(大肠)而非小肠的问题,但此检查可能用于排除其他消化系统疾病。
· 粪便检查:为排除感染等问题,可能会将粪便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其中可能包括细菌培养。
如何治疗小肠相关疾病?
治疗方案因病因而异,但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干预、缓解压力)通常是基础。
· 乳糜泻:严格终身无麸质饮食是目前唯一有效方法。
· 克罗恩病:需要改变生活方式,联合药物(控制炎症)治疗,严重时可能需手术。
· IBS:结合饮食调整、药物和压力管理,识别并避免发病诱因是关键。
· SIBO:常用抗生素控制细菌过度生长,同时处理原发病,并给予营养支持。
· 肠梗阻:需住院治疗,可能采用鼻胃管减压引流,严重时需手术解除梗阻。
原文链接:
乐乐温馨提示
小肠的健康与我们的整体状态息息相关。从原因不明的腹痛到持续的消化不适,这些都可能是小肠发出的“求救信号”。认识这些疾病,了解其症状,能帮助我们更早地警惕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用科学的知识守护好我们身体的营养吸收通道。
参考文献:
1.Caio G, Volta U, Sapone A, et al. Celiac disease: a comprehensive current review. BMC Med. 2019;17(1):142. doi:10.1186/s12916-019-1380-z.
2.Lacy BE, Pimentel M, Brenner DM, et al. ACG clinical guideline: Management of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m J Gastroenterol. 2021;116(1):17-44. doi:10.14309/ajg.0000000000001036.
3.Bower KL, Lollar DI, Williams SL, Adkins FC, Luyimbazi DT, Bower C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 Surg Clin North Am. 2018;98(5):945-971. doi:10.1016/j.suc.2018.05.007.
4.Rao SSC, Bhagatwala J.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Clinical features and therapeutic management. Clin Transl Gastroenterol. 2019;10(10):e00078. doi:10.14309/ctg.0000000000000078.
*注: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Verywell Health官方网站,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乐观健康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