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来,很多人对“糖尿病足”这四个字,反应是“两脚没力气”“脚麻”“穿鞋不舒服”,但真叫他去医院查查,十有八九摆摆手:“不就是脚问题嘛,歇歇就好。”
说起来,很多人对“糖尿病足”这四个字,反应是“两脚没力气”“脚麻”“穿鞋不舒服”,但真叫他去医院查查,十有八九摆摆手:“不就是脚问题嘛,歇歇就好。”
可惜,等真正发现严重了,往往已经到了要“截肢”那一步。
小时候听过句老话:“树老根先枯,人老先看足。”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地方,但却是全身最诚实的报警器。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脚上的“风吹草动”,往往不是表面现象,而是血管、神经、免疫系统共同“告急”的信号。
有三种脚部表现,看似小毛病,但其实是糖尿病足的“前菜”,错过了,可能连主菜都吃不上了,直接进手术室。
第一种表现:脚发凉、怕冷、没知觉
很多人以为这是冬天正常现象,尤其是年纪大了,血液循环慢,“脚冷”成了常态。但糖尿病患者的这个“冷”,是从血管深处蔓延出来的,不是披个棉袜就能暖回来的。
糖尿病会导致动脉硬化,尤其是下肢动脉供血不足。脚得不到营养、氧气,自然就像被冰冻了一样。有些人甚至冬天穿两层袜子、睡热炕,脚还是麻、还是冷,走几步就乏力,这时候就要警惕是不是下肢动脉闭塞了。
更麻烦的是,有些人脚冷归冷,还逐渐失去了痛觉和触觉。扎个针不疼、烫水烫到也没感觉,走路磨个泡都不知道。这不是“神经大条”,而是糖尿病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一旦有伤口,感染了也察觉不到,结果发展成溃疡、坏疽。
第二种表现:脚趾颜色发紫、发黑或指甲变形
一个健康的脚趾,颜色是红润的,指甲是光滑圆润的。但糖尿病人的脚趾颜色如果出现发紫、发黑,这不是皮肤问题,而是血管“罢工”的信号。尤其是有时候一按下去,颜色恢复得慢,说明血流已经“堵车”了。
脚趾是身体血管分布最末端的地方,一旦血供不足,它就最先“示弱”。就像冬天北方农村烧炕,炕头热,炕尾冷,脚趾就像炕尾,最晚热、最早凉。
很多糖尿病患者还会发现,脚趾甲变厚、变黄、变形,甚至像“鹰爪”一样卷曲。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合并真菌感染,加上血供差、修复慢,指甲长得畸形也就不稀奇了。
如果脚趾颜色发黑,千万别以为是“脏了没洗干净”,这很可能是局部组织坏死的前兆。再不处理,很可能就是坏疽+截肢套餐。
第三种表现:脚部伤口久不愈合,甚至溃烂流脓
这大概是糖尿病足最典型、最吓人的表现。糖尿病患者的伤口,跟普通人不一样——别人可能三五天结痂、十天就好,他们的脚可能一个小疱拖三个月,最后变成溃疡,甚至发展成蜂窝织炎、骨髓炎。
一个小石子磨破了脚底,正常人贴个创可贴就解决了,糖尿病患者却可能因为神经病变没感觉,加上血供不好、白细胞反应慢,伤口感染后一路恶化,最后连皮带骨都烂。
尤其是那些喜欢穿拖鞋、凉鞋、劣质皮鞋出门的老年糖友,一点点小摩擦都可能成为“灾难开端”。
更悲剧的是,有些人明明脚上已经烂了,还舍不得去医院,一边涂红药水,一边用土办法“敷草药”,结果伤口越敷越大,最后感染控制不住,只能上手术台。
很多人明明每天吃药、测血糖,却从来不看脚。糖尿病足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身体在一点点提醒你,“我扛不住了”,但你却一直忽略它。
中国的糖尿病人数,早在2020年就突破了1.2亿,世界第一。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大概在15%左右,也就是说,每10个糖尿病人里,至少有1个人会因为脚的问题住院,甚至面临截肢风险。而一旦发生截肢,5年内死亡率接近50%。
听着可怕?但最可怕的是:其实很多情况是可以避免的。
脚是身体的“末梢地图”,它的颜色、温度、触感,每天都在偷偷告诉你身体的状态。可惜的是,人们总是看脸色、看血糖,却不肯低头看一眼脚。
除了这三种典型表现,其实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隐形信号”:比如走路像踩棉花,这个不一定是骨头问题,而可能是感觉神经受损;比如脚趾头“长时间不长指甲”,可能是营养和血供异常;再比如穿鞋常常磨出血泡、脚后跟干裂出血,这些都不是“鞋的问题”,而是脚在苦苦求救。
再说句让人扎心的:糖尿病足从来不是“脚的问题”,而是全身问题的缩影。它是血糖控制不良、血管硬化、神经病变、免疫力下降等因素叠加的结果。
从地域上看,南方湿热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糖尿病足的感染率更高;而北方干燥寒冷,血管收缩明显,溃疡后的愈合更难。不同地区的糖尿病足表现也有差异,但共同点只有一个:都不能拖。
从文化上说,中国传统讲究“养生靠腿”,古人讲“人老腿先老”,但现代人却往往忽略了脚的重要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往往“重药轻护理”,忽视脚部日常检查。
更荒唐的是,有些患者明明脚已经开始溃烂,还在研究“能不能吃山药”“是不是吃了榴莲血糖高”,这不是不重视健康,而是把注意力放错了方向。
血糖控制是一方面,脚部护理才是糖尿病患者最该学的“必修课”。每天检查脚底有没有破损、洗脚后擦干是否彻底、穿的袜子是不是纯棉、鞋子是否合脚,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才是真正防止糖尿病足的“第一道防线”。
有时候,糖尿病足并不是医生没治好,而是患者自己不把脚当回事。我们总说“防胜于治”,但在糖尿病足面前,这句话显得格外沉重。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已经是糖尿病患者,不要等脚肿了、黑了、烂了才去医院。每天花三分钟看看脚,比吃三种降糖药都重要。
脚是你和世界接触的最后一厘米,也是你健康的“临界点”。别等到截肢那天,才想起“早知道就早点去医院”。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刘志勇.糖尿病足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3):230-234.
[2]魏国平,张小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足关系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7):512-516.
[3]李俊,陈丽.糖尿病足病变与下肢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25,63(5):88-91.
来源:健康一刻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