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三大产业链迎来投资机会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1:14 1

摘要: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如今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科技的巅峰,更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

曾经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人造太阳”,如今正悄然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它不仅代表着人类科技的巅峰,更孕育着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

最近,资本对可控核聚变领域的投资悄然升温。蚂蚁集团领投星能玄光数亿元,联想之星领投安东聚变近亿元,而中国聚变能源公司更是一举融资114.92亿元

今年以来,整个赛道融资总金额已超过120亿元

同时,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近期发布了累计金额达13.45亿元的核聚变招标项目。这一切都预示着,可控核聚变这个曾经看似遥不可及的领域,正在加速迈向商业化。

什么是可控核聚变?简单来说,它是在地球上造一个“迷你太阳”,让它乖乖听话,持续释放能量发电。

核聚变的燃料是氘和氚——氚可由锂生成,氘来自海水。1升海水提取的氘,理论上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而全球海洋中的氘,够人类使用数十亿年。

与目前主流能源相比,核聚变兼具高能量密度、原料易得、布置灵活、安全环保等优点。

风能、太阳能是清洁的,但它们是间歇性的,而核聚变能提供稳定电力。

国际能源署和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965.5亿美元,2050年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市场。

这个听起来遥远的技术,为何近年突然火热起来?一系列技术突破让科学家和投资者看到了希望。

2022年12月,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实现了“点火”,即聚变反应释放能量大于输入的激光能量。

我国也不甘示弱,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温度1.17亿摄氏度、电子温度1.6亿摄氏度,综合参数大幅跃升,标志着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入燃烧实验新阶段。

高温超导磁体的出现,让大幅减小装置体积、提升磁场强度成为可能。AI技术的发展,也已开始应用于实时控制聚变等离子体的稳定性,让“可控”变得更现实。

可控核聚变产业链覆盖广泛,上游包括土地设备建设、核材料及结构材料;中游涉及真空系统、超导磁体等多种关键设备的研发制造;下游主要是聚变电站运营及相关设备应用。

从投资角度看,产业链核心价值量主要集中在中游设备。参考国际最大的核聚变项目ITER的成本构成:

磁体是核聚变产业链价值量最大环节,占比28%真空室占比8%供电环节占比8%制冷环节占比5%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可控核聚变行业企业潜力排名,目前国内已有众多企业在各自领域取得突破。

超导材料领域,西部超导是核聚变用NbTi超导線材工程化生产技术打破垄断,成为ITER低温超导線材国内唯一供应商。

永鼎股份则是国内唯一高温超导带材量产企业,产品适配聚变装置磁约束与能源传输需求。

关键部件领域,国光电气作为ITER项目偏滤器独家供应商,真空室及热氦检漏设备技术全球领先。

安泰科技的全系列涉钨产品覆盖聚变装置核心需求,累计为ITER项目提供数万件钨铜零部件。

系统集成领域,东方电气牵头国内首个聚变发电示范项目设备供应。

上海电气交付了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弘讯科技则为国际项目提供高动态电源定制方案。

目前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托卡马克路线是目前最主流的技术路线。超导带材/磁体、堆内构件、结构件、电源系统、辅助加热系统等环节值得关注。

Z-FFR及FRC技术路线作为新兴技术,同样吸引着不少企业布局。

例如,星能玄光致力于用FRC路线打造体积更小、成本更低的“人造太阳”装置。对于这些新技术路线,电源系统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尤其值得关注。

对于投资者来说,可控核聚变的投资逻辑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

短期来看,关注上游设备和材料企业是最务实的选择。随着我国多个实验堆持续进入招标阶段,可控核聚变产业在“十五五”期间有望进入密集的资本开支期。

目前,不少公司已经在核聚变相关领域有了收入,尤其是新材料、核心零部件环节。

长期来看,聚变电站运营商和成套电站解决方案提供商将是最终的赢家。等示范堆技术成熟后,这些企业将批量建设商用聚变电站,直接向电网“卖电”。

根据中信建投的观点,我国可控核聚变产业已进入发展快车道,目前相关项目的招标采购正在加速开展,预计将对产业链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前景广阔,投资者也必须认识到,可控核聚变仍处于发展早期。

目前,全球都没有人能用上“可控核聚变”产生的电,最乐观也要10年。ITER(法国)计划2035年后才实验性输出能量;CFS(美国)也计划2035年后试验并网。

中国的“东方超环”与“聚变堆工程实验装置”,计划到2035–2040年建成工程样机。

投资者需注意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资金投入不及预期、技术路线变化等风险。

放眼全球,私人投资总额已突破百亿美元,各国都在争相布局这一未来能源。正如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展望,聚变能将在未来电力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也许不超15年,全球就能出现一批“人造太阳”为我们打工。到那时,当我们的孩子问起“电是从哪里来的”,答案可能是:“来自我们亲手造的小太阳。”

对投资者而言,这条赛道既充满挑战,也蕴含无限可能。我们投资的不仅是一个个公司,更是那个清洁、无限能源的梦想本身。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来源:硬派研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