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之女安定公主:活了数月的宫斗导火索,千年谜团至今未解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14 11:16 1

摘要:永徽五年(654 年)春,长安大明宫的蓬莱殿里,传来一声微弱的女婴啼哭 —— 这是唐高宗李治与昭仪武则天的第一个女儿,后来被追封为安定公主。谁也没想到,这个裹在锦缎襁褓里的孩子,生命只有短短数月,却成了唐朝后宫血斗的 “导火索”,她的死因更是缠了千年的谜团。

永徽五年(654 年)春,长安大明宫的蓬莱殿里,传来一声微弱的女婴啼哭 —— 这是唐高宗李治与昭仪武则天的第一个女儿,后来被追封为安定公主。谁也没想到,这个裹在锦缎襁褓里的孩子,生命只有短短数月,却成了唐朝后宫血斗的 “导火索”,她的死因更是缠了千年的谜团。

彼时的后宫,正处在 “三国杀” 的紧张局势:王皇后是正妻,却无子嗣;萧淑妃得宠,生了皇子李素节,气焰嚣张;而武则天刚从感业寺回宫不久,虽封了昭仪,却仍需在两大势力间周旋。这个女儿的出生,对武则天来说,既是与李治感情的见证,更是她在后宫立足的 “筹码”—— 可这筹码,很快就变成了 “谜案”。

《新唐书・则天皇后传》里,只用了一句话记载这个孩子:“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惊惋,问左右,皆曰‘后适来’。” 短短三十余字,却把一场宫斗惨剧写得惊心动魄。而《旧唐书》里,甚至没提这个孩子的死因,只简略说 “武昭仪生安定公主,早夭”。两本正史的差异,让安定公主的一生,从一开始就裹满了疑云。

要懂安定公主的命运,得先看清她出生时的 “后宫棋局”。永徽二年(651 年),李治把在感业寺为尼的武则天接回宫,封为昭仪。此时的王皇后,正愁萧淑妃得宠,想借武则天制衡萧淑妃,却没料到,武则天的野心远不止 “争宠”。

《旧唐书・后妃传》记载,武则天回宫后,“宠冠后宫,上(李治)欲废后而立之”,可王皇后出身名门(太原王氏),有长孙无忌等老臣支持,李治想废后谈何容易。就在这时,永徽五年,武则天生下了安定公主 —— 这个女儿的到来,让武则天看到了 “破局” 的可能。

李治对这个女儿有多重视?史书记载,他特意让宫廷最好的乳母照料,还赏赐了武则天不少珍宝,甚至破例允许武则天在蓬莱殿坐月子(按规矩,妃嫔生产后需迁到偏殿)。可这份重视,也让王皇后坐不住了 —— 如果武则天再母凭女贵,自己的后位就更不稳了。

有一天,王皇后特意去蓬莱殿看望安定公主。《资治通鉴・唐纪十六》详细写了这段:“后喜,抚之,去。昭仪阳为欢笑,发衾视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 这段记载里,武则天的 “阳为欢笑”“惊啼”,王皇后的 “抚之而去”,李治的 “大怒”,把一场精心设计的 “局” 写得活灵活现 —— 可这真的是真相吗?

后世有历史学家质疑,比如吕思勉在《隋唐五代史》里说:“《新唐书》《通鉴》所载,皆系武后后来之附会,不足信。” 理由是,如果武则天真的杀女,身边的宫女太监不可能全帮她隐瞒,而且王皇后再愚蠢,也不会在武则天的宫殿里动手。可不管真相如何,安定公主的死,确实成了李治废后的 “直接理由”—— 不久后,李治就以 “杀公主” 为由,将王皇后打入冷宫,后来又废了萧淑妃,武则天则顺利登上后位。

安定公主活了多久?史书记载不一,《新唐书》说 “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推测可能只有满月左右;《资治通鉴》说 “后数日,昭仪潜杀之”,大概出生几天到十几天。不管是哪种,她的生命都短得像流星,却在唐朝历史上砸出了巨大的坑。

首先,她的死,直接推动了 “废王立武”。永徽六年(655 年),李治不顾长孙无忌等老臣反对,正式废黜王皇后和萧淑妃,立武则天为皇后。这场 “废王立武”,不仅改变了后宫格局,更让李治摆脱了老臣的控制,开启了 “二圣临朝” 的时代 —— 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安定公主的早夭。《旧唐书・高宗纪》记载,废后诏书中虽没明说 “杀公主”,却提到 “皇后无子,性妒,有害人之心”,暗指王皇后对公主之死有责任。

其次,她的 “存在感”,成了武则天后来掌权的 “隐性资本”。武则天当上皇后后,很少提起这个早夭的女儿,但每次与反对者斗争时,李治总会想起 “失去的女儿”,对武则天多了几分愧疚和信任。比如显庆四年(659 年),李治查办长孙无忌时,曾对武则天说:“若不是当年皇后(王皇后)狠毒,我们的女儿也不会早夭,这些老臣却还帮她,实在可恨。” 这份愧疚,成了武则天巩固权力的 “助力”。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位改变唐朝命运的公主,连正式的名字都没留下。“安定公主” 是后来追封的 —— 景龙元年(707 年),唐中宗李显(武则天之子)追封这位早夭的姐姐为 “安定公主”,还特意为她修建了衣冠冢。《唐会要・公主》记载:“安定公主,高宗女,早夭,中宗景龙元年追封,陪葬昭陵。” 可这座衣冠冢里,没有尸骨,只有几件婴儿的衣物,像她短暂的一生,只留下一个模糊的影子。

关于安定公主的死因,千年来一直争论不休,主要有三种说法,每种说法都藏着不同的历史视角。

第一种说法:武则天 “杀女争后”,这是《新唐书》和《资治通鉴》的主流观点。支持者认为,武则天为了扳倒王皇后,不惜牺牲亲生女儿 —— 她深知李治对这个女儿的喜爱,也知道王皇后一定会来看望,于是设下这个 “局”。这种说法符合武则天 “狠辣” 的历史形象,也被很多影视剧采用,比如《武媚娘传奇》就演绎了这个情节。

第二种说法:王皇后 “误杀” 或 “间接导致死亡”。部分历史学家认为,王皇后可能在看望公主时,不小心碰倒了襁褓,或者因为嫉妒说了重话,导致宫女惊慌失措,照顾不周让公主夭折。武则天则抓住这个机会,把责任推给王皇后。这种说法的依据是《旧唐书》的简略记载,没有直接说武则天杀女,只说 “早夭”,可能是史官为了避讳,没写王皇后的责任。

第三种说法:自然夭折,被后世夸大。吕思勉、陈寅恪等历史学家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古代婴儿夭折率很高,安定公主可能是因为风寒、难产后遗症等自然原因去世。而武则天和王皇后的斗争激烈,后世史官为了突出武则天的 “狠”,才编造了 “杀女” 的情节。《旧唐书》成书于后晋,离唐朝较近,记载简略,可能更接近真相;而《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成书于宋朝,受 “尊儒抑武” 思想影响,可能对武则天进行了抹黑。

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安定公主的早夭,成了宫廷斗争的 “牺牲品”。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却成了各方势力博弈的 “棋子”—— 李治用她的死打压老臣,武则天用她的死登上后位,后世史官用她的死塑造人物,而她自己,却连选择的权利都没有。

要还原安定公主的生平,必须依赖正史文献,但不同史书的记载差异很大,需要仔细甄别:

《旧唐书・高宗纪》(中华书局 1975 年版):记载最简略,只说 “永徽五年五月,武昭仪生安定公主,寻卒”。没有提死因,也没有提宫斗,可能是因为成书于后晋,当时唐朝刚灭亡不久,史官对武则天的记载比较谨慎,避免过度抹黑或美化。《旧唐书・后妃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版):提到 “武昭仪宠冠后宫,帝欲废后而立之。后不能曲事上左右,母柳氏及舅中书令柳奭入见六宫,又不为礼。帝大怒,乃幽后及萧淑妃于别院,寻皆杀之”,间接提到王皇后被废与武则天有关,但没提安定公主的具体作用。《新唐书・则天皇后传》(中华书局 1975 年版):首次详细记载 “杀女” 情节,说 “昭仪生女,后就顾弄,去,昭仪潜毙儿衾下,伺帝至,阳为惊惋,问左右,皆曰‘后适来’。帝怒曰:‘后杀吾女,往与淑妃相谗媢,今又尔邪!’由是昭仪得入其訾,后无以自解,而帝愈信爱,始有废后意”,明确将公主之死归罪于武则天设局。《资治通鉴・唐纪十六》(中华书局 1956 年版):沿用《新唐书》的说法,并补充细节,说 “后数日,昭仪潜杀之,覆之以被。上至,昭仪阳为欢笑,发被观之,女已死矣,即惊啼。问左右,左右皆曰:‘皇后适来此。’上大怒曰:‘后杀吾女!’昭仪因泣诉其罪”,把武则天的 “伪装” 和李治的 “愤怒” 写得更具体,可能是为了突出宫斗的残酷。《唐会要・公主》(中华书局 1955 年版):记载了追封和陪葬情况,“安定公主,高宗第二女(注:应为长女,可能记载有误),永徽五年生,当年薨。景龙元年,中宗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陪葬昭陵”,补充了公主的谥号和陪葬信息,让她的 “身后事” 更清晰。

这些文献的差异,不仅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武则天的评价变化,也让安定公主的一生,成了历史研究中的 “开放性课题”—— 她到底是自然夭折,还是死于宫斗?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正是这份争议,让她的故事更有吸引力。

来源:酥糖去探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