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11月6日是中国与萨摩亚建交50周年纪念日,当日第三届中国—南太岛国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小岛屿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秘书长梁国杰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人文交流是中国—萨摩亚关系最温暖的底色。他结合在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任
今年11月6日是中国与萨摩亚建交50周年纪念日,当日第三届中国—南太岛国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大连大学环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小岛屿区域国别研究联盟秘书长梁国杰在《环球时报》撰文认为,人文交流是中国—萨摩亚关系最温暖的底色。他结合在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任职的经历,回顾了中萨在人文与教育领域的交往成果,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互学互鉴,增进了两国民众的理解与情感联结。梁国杰强调,这种基于文化共鸣的交流,是中萨关系得以稳固和深化的关键力量。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发。
本文约1600字,读完约6分钟
今年的11月6日是中国同萨摩亚建交50周年纪念日。同日,第三届中国—南太岛国合作论坛在上海举行,萨摩亚驻华大使马里纳出席论坛并致辞。我参加了本次论坛的圆桌对话环节,有幸同马里纳大使就中萨人文交流进行了对话。2018年至2022年,我曾担任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首任中方院长。马里纳大使的孩子就曾在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大使本人也能说一些汉语。萨摩亚人通过学习中文更多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文化,而我则通过国际中文教育这个重要交流合作平台,对太平洋岛国萨摩亚的独特国情与传统文化有了更加直观和深入的认知,深深感受到中萨人文交流合作对增进相互理解、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作用。
初到萨摩亚,蓝天、碧海和椰林交织的美丽画卷令人印象深刻。萨摩亚是南太平洋地区最早独立的岛国之一,当地社会稳定,人民友善,波利尼西亚文化氛围浓郁。在这里,“萨摩亚方式”贯穿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村落与教会形成萨摩亚社会的核心结构。萨摩亚人坚守他们的传统文化信念,对家庭、社区和信仰的重视,使得这个岛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着独特的文化韧性。这种文化特质,也为中萨交流合作提供了深厚的人文基础。萨摩亚民众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正是在日益频繁的人文交流往来中形成的。
语言是理解一个国家颇为直接且坚韧的纽带。语言的种子一旦播下,就会在心中生根发芽,最终开出理解与友谊的花朵。萨摩亚国立大学孔子学院的学生毛璐璐(Faith Palolo Moananu)在接受采访时说:“我爱中国,我喜欢汉语,学习汉语能为我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她后来在萨摩亚财政部工作。孔院的另一位优秀学生莱诺阿(Lenora Makalan Ina Rasmussen)说:“学习汉语让我开阔了眼界,也让我更加想去了解中国。”她成功申请到中国政府奖学金,目前在北京理工大学留学。曾任孔子学院本土中文教师的海玲(Hether Vaai),在中国学习生活长达7年,硕士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这些普通萨摩亚青年的选择和经历,构成中萨人文交流最为生动的注脚。
中国同萨摩亚的文化有诸多相通之处。萨摩亚社会非常重视“家族”“尊重”和“分享”。无论是在村落议事会(fono)上马他伊(matai,萨摩亚语酋长之意)庄严的演讲,还是节庆中全员共舞的“欢乐之夜”(fiafia night),都体现出这个国家独有的礼仪观念、共享理念和快乐哲学。萨摩亚传统价值观与中国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有着很高的契合度,中萨交流合作容易在文化层面实现深度共鸣。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汉语时,也常用“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等中国成语,帮助萨摩亚学生理解两国文化的共通之处。
中萨交流合作的主基调是相互尊重、友好互鉴。《萨摩亚观察家报》《新闻连线报》曾多次报道孔子学院活动,认为汉语和中国文化以独特方式丰富了萨摩亚的多元社会,助力萨摩亚发展更加国际化。得知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了萨摩亚语专业,《萨摩亚观察家报》进行了热情的报道,认为这彰显了中国对萨摩亚文化的尊重。在萨摩亚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中国不仅是一个快速发展的东方大国,更是友好、真诚、愿意分享发展成果的伙伴。时任萨摩亚总理菲娅梅曾公开表示:“中国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令人惊叹,尤其在能源和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经验值得萨摩亚学习。”这样的评价反映了萨摩亚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高度认可。
展望未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太平洋岛国地区的深入推进,萨摩亚将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网络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作为曾在萨摩亚亲历这一进程的一员,我深刻认识到人文交流的桥梁作用:它是中萨两国关系中最温暖的底色,也是中萨民心相通不断深化的重要渠道。
来源:北京大学人文交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