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经验”,标志着这项土地改革从地方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经验”,标志着这项土地改革从地方试点上升为国家战略。截至2024年,全国已有二十多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此项工作。
在安徽濉溪县五沟镇庙前村,原本6524块平均不足2亩的“巴掌田”被整合成1块万亩高标准农田。在湖北公安县,通过“三块田”模式,全县已形成流转田147.4万亩,每年直接降低生产成本1.32亿元。
这项改革并非要收回农民的土地,而是在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经营权连片,让零散地块集中利用。
中国农村耕地细碎化问题日益突出,“一家九块田,散落村周边”成为许多农村的真实写照。在武汉市江夏区湖泗街道张桥村,村支书吴经亮坦言:“‘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
耕地细碎化导致大型农机无法下田,农业生产成本高企,效益低下。张桥村共有耕地3360亩,人均不足3亩,以往土地碎片化严重,田埂交错、渠系混乱,机械化难以推行,种地效益远不如外出打工。
针对这一问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随后,农业农村部出台《关于稳妥开展承包地细碎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为全国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
截至2025年,这项改革已从试点阶段进入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推广阶段,各地招标工作密集开展,资金也已陆续到位。
平原地区的“连片+高效”模式
在平原地区,各地试点方案主打“集中连片”和“高效生产”。江苏盐城的改造模式保持承包权不变,通过农户互换方式将零散地块合并,平均单块面积从2.3亩扩至12亩,机械化率从65%飙升至90%。
盐城市亭湖区创新实践“承包权不动、经营权连片”的改革经验已被吸收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在全国推广。2019年以来,该区6.6万余户农户的36.22万亩承包地,由19.75万块合并成4.08万块,新增高产田4.2万亩以上。
山地丘陵的“梯田+特色”模式
针对山地和丘陵地区,坡度≤15°的缓坡地优先整合,改造方案以宜机化为主。这些地区将巴掌田和奇形怪状的农田进行平直改造,方便中小型机械入田生产。
同时,考虑到山地容易引发塌方,各地会修建堡坎和排水沟渠,防止大雨后农田受损。这种模式既保持了山地特色,又提高了机械化水平。
公安县“三块田”模式
公安县探索的“三块田”模式将承包田分为流转田、待转田和自种田。这种分类方式让想流转的、在观望的和想自种的农户能够各取所需,灵活性高。
该县麻豪口镇黄岭村通过这一模式将全村2103块小田集并成562块,催生出21户100亩以上的本土大户。改田后,稻田面积增加226亩,加上小龙虾收益,亩均利润增长800多元。
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小田并大田”最直接的成效是农业生产效率的显著提高。安徽池州穿山村合并120亩农田后,当地新增耕地近10亩,农机效率提升30倍,农业生产成本每亩降低150元,水稻亩产增加75公斤。
在重庆梁平两路村,建设2700亩高标准农田后,土地租金从每亩300元涨到510元,村民的务工收入也明显增加。规模化经营使得机械化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显著下降。
农民收入多元化
通过土地整合,农民获得了一份稳定的财产性收入。在昌图县三江口镇宝龙村,村民詹红君家有35亩地,原本分布在16个不同地块,最小的一块才两条垄。互换并地后,他家的地集中连片成三大块,加入合作社后不仅方便管理,年底还能领取分红。
金乡县马庙镇孟铺村通过“一户一田”改革,村民殷亮家13亩分散在四个方向的零碎土地变成了一块整田。他与村合作社签订“菜单式”托管合同,播种、施肥、飞防、收获全部由合作社完成,节省了大量精力。
权益保障是核心关切
在改革过程中,部分农民担心土地合并后权益难以保障。濉溪县的调研发现,农民主要顾虑合并后土地承包关系变化,原有土地承包证书可能成为“一纸空文”。
针对这一问题,各地坚持“承包权不变、经营权连片”原则,确保农民承包权益不受损害。昌图县宝龙村在推进改革时,严格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工作流程,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肥瘦搭配与土地分配难题
土地肥瘦不均如何搭配是改革中的另一大挑战。濉溪县的经验是,在改革前必须与农户充分沟通,说明解决土地细碎化可能导致耕种面积微调,并征得农户同意。
对于合并后的土地分配,濉溪县探索推广农户以土地入股加入村组土地合作社的形式,使农户承包权从具体的地块物权转变为抽象的土地股权。对不愿入股、坚持自己耕种的少数农户,则集中划定一片区域分配给他们。
资金与政策支持
改革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的挑战。濉溪县反映,改革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配套政策文件,特别是工作指导、推进规范、土地确权登记等方面的具体政策支持不足。
对此,各地正通过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振兴等项目资金,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机制,对参与改革的经营主体给予适当补贴。
土地整合只是起点,农业现代化才是最终目标。随着“小田并大田”改革深入推进,中国的乡村将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机耕作、物网控”的现代农业新图景。
来源:小毛毛杂谈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