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8岁港星李婉华在多伦多超市被抢第三次报警后,对着镜头说出“我回不去了”那一刻,移民滤镜碎成渣。
48岁港星李婉华在多伦多超市被抢第三次报警后,对着镜头说出“我回不去了”那一刻,移民滤镜碎成渣。
她离开香港那年,TVB正好给她加薪到六位数,剧本排到第二年。
老公一句加拿大空气好,她就退了租住的九龙塘公寓,把金像奖提名礼服塞进纸箱,带着三岁女儿上了飞机。
现在她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去华人超市抢半价叉烧,回家路上要绕开两个流浪汉营地。
多伦多警局2023年报告写得清楚,持械抢劫比疫情前涨31%,华人聚居的士嘉汀分区涨幅最高。
李婉华住的那条街,去年同一间超市被抢四次,店员都学会用粤语劝顾客快结账。
她拍视频吐槽,评论区两百条留言,一半人说自己搬回温哥华列治文,一半人问她为什么不回国。
回国没那么简单。
她试过给香港旧同事发消息,对方回得很客气:现在剧组用30岁小花,片酬压到当年三分之一,连佘诗曼都要靠综艺维持热度。
她48岁,普通话带粤语腔,演妈妈嫌年轻,演职场女性又太老,市场没有她的位置。
更现实的是,她拿的是加拿大护照,香港工作签证要雇主担保,没人愿意冒险。
孩子成了最大软肋。
大女儿16岁,一句完整中文都说不顺,只认得外卖软件上的“豉油鸡”三个字。
李婉华原本打算送女儿回香港读国际学校,查了学费,一年三十万港币,她现在的收入连一半都凑不齐。
她丈夫做装修,去年冬天没活,全家靠她接本地华人电台节目,一小时八十加币,扣掉税和油费,比超市收银好不了多少。
后悔的明星不止她一个。
张铁林在英国呆十年,回来拍戏只能演皇阿玛,片酬被压到原来五分之一。
他后来上节目说,最蠢的是信了国外教育免费的鬼话,结果女儿A-level考完,大学学费照样交不起。
李婉华刷到这段采访,转发到闺蜜群,配文只有三个字:全中。
有人问她当初为什么不先考察。
她摇头,说当时网上全是移民软文,一篇《孩子下午三点放学》的帖子能转十万次,评论区全是羡慕。
她信了,真信了。
落地才知道,三点放学意味着家长必须全职陪读,想请家教,每小时六十加币,税另算。
她算过账,夫妻两人一年挣不到八万,扣掉房租、保险、地税,连孩子冰球队费用都紧张。
更闷的是身份尴尬。
华人聚会,新移民聊买房,老移民聊回流,她卡在中间。
回香港被问“你怎么老了这么多”,留在加拿大又被问“你怎么还不入籍”。
她试过考加拿大国籍,笔试通过,宣誓那天走到门口又折返,她怕一旦宣誓,连最后一点回头的资格都失去。
现在她每天凌晨四点醒,刷香港旧同事Instagram,看人家拍夜戏、吃火锅、逛庙街。
她最羡慕的不是明星光环,是说话有人懂。
她在多伦多讲粤语,店员回她英文,她讲英文,邻居又问她是不是日本人。
她发视频说,移民十三年,第一次觉得自己是外国人。
有人留言劝她回国发展短视频。
她苦笑,说试过,拍了三条,播放量最高的那条是“加拿大超市被抢现场”,点赞两千,评论五百条骂她抹黑。
平台限流,账号被,她再不敢拍。
她明白,观众想看的不是落魄,是光鲜,是“移民赢麻了”的爽文,不是她这种卡在中间的尴尬。
她最近开始教邻居孩子粤语,一小时收二十加币,挣得不多,至少有人叫她“李老师”。
她对学生家长说,别让孩子忘本,将来想回去,语言是钥匙。
说这话时,她想起自己女儿,心里像被针扎。
熬到2024,她丈夫终于接到一份跨省装修活,要离家三个月。
她一个人带两娃,晚上把椅子顶在门后,手机按好911,才敢睡。
她算了算存款,如果半年内没有大单,明年可能要搬去地下室。
她给自己定了最后期限:50岁之前,如果能攒够十万港币,就带孩子回香港,哪怕住劏房,至少听得懂公交报站。
她最近一次更新视频,背景是厨房,墙上贴着一张泛黄的金像奖提名证书。
她对着镜头说,如果当年有人告诉她,移民不是退路,是另一条更窄的独木桥,她一定先学会存钱,再学会低头。
视频最后,她加了一句:别急着羡慕别人,你看到的,只是滤镜。
评论区里,最高赞的留言是:我明年登陆多伦多,看完决定先退票。她没回,点了个赞。
来源:自若海燕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