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3年竖屏短剧一天就拍200多部,但王格格拿的那座“年度短剧之星”奖杯,真比很多长剧演员的腰还闪。
2023年竖屏短剧一天就拍200多部,但王格格拿的那座“年度短剧之星”奖杯,真比很多长剧演员的腰还闪。
说白了,我们不是在看热闹,而是在见证一个分岔口——有人原地踏步,有人已经在另一条赛道狂飙。
先把镜头拉回颁奖那天。
长剧演员走红毯用真身,短剧演员用数字分身,乍一看像科幻,其实省钱省得很真实:短剧演员排期太满,线下到场时间不如线上分身划算。
你别看他们片酬低,一集5到15万只是小头,真正的进项在直播带货。
韩雨彤一场直播卖出5000万,抵得过长剧演员拍十部戏——谁还端着?
杨超越干脆自己建工作室,把长剧的拍摄经验直接喂进短剧,单集成本飙到百万,画面质感肉眼可见地往上卷。
但别急着下结论谁高谁低。
片酬差依旧存在:顶级长剧演员单集能喊价80万,短剧顶流还在15万天花板蹦跶。
只是这堵墙正在被两股力量一起掀:平台想用长剧演员拉高逼格,长剧演员需要短剧刷曝光。
爱奇艺“凝计划”干脆把电视剧原班底搬进微短剧,成本、流量两手抓。
长剧演员刷完存在感立刻回组横店,短剧演员顺手开个直播,粉丝当场买单,节奏比长剧的宣传期快十倍。
更狠的是技术红利。
微博视界大会那条“星河长廊”红毯,AR直接把长剧小花和短剧达人框进同一个画面,粉丝尖叫量瞬间翻倍。
你说这是在颁奖,不如说是在给品牌方打样:看,同一个画面里,传统演员的粉丝和短剧粉丝的流量能一起收割。
流量池混了,品牌就愿意掏钱,谁片酬高低已经不那么决定胜负。
所以接下来一年最可能发生什么?
我押一个剧本:长剧演员会越来越多地“斜杠”短剧,但绝不会常驻。
他们只是偶尔下凡,带着长剧的制作标准和粉丝滤镜把短剧天花板再往上一顶;而短剧原住民则继续狂练直播话术,把带货GMV卷成第二语言。
最后大家殊途同归——观众不管你在哪演,只看你够不够好看、够不够好刷。
你我还在这围观谁咖位大,人家已经学会把两种身份无缝切换,哪个平台有钱就往哪靠。
红利窗口很短,等你看懂的时候,人家可能已经拍完下一部爆款,直播链接都挂好了。
来源:蛋宝说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