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两个月里西贝多地累计闭店近10家、口碑连受“预制菜”争议与郑州活虫视频叠加冲击,官方称属“正常调整”,还计划年内新开8家门店
两个月里西贝多地累计闭店近10家、口碑连受“预制菜”争议与郑州活虫视频叠加冲击,官方称属“正常调整”,还计划年内新开8家门店
说白了,信任塌了,再好的运营动作也像在沙地上跑
从9月的“预制菜”口水战,到10月底的卫生风波,再到11月陆续关店,这条线拧在一起,谁都绕不过去
有人问贾国龙会不会后悔,我更关心的是,西贝怎么重新坐回顾客的饭桌,端上一盘让人愿意再来的菜
闭店这件事,是有迹可循的
南京有网友拍到一家开了七年的西贝摘牌闭店,门口贴了公告,“弘阳广场”被写成了“弘扬广场”
网传这一字之差被解读为仓促收场,但消息源以网友传播为主,需谨慎看待
随后,北京、上海、苏州等地也传出门店关闭的消息,包括苏州繁花中心店、北京石景山京西珠宝城店
截至11月11日,西贝全国门店数为354家,较年初接近400家明显缩减
官方回应是动态调整,年底还要开8家新店
换句话说,关与开在同时进行,但数字的方向已经给出市场的真实感受
把时间拨回到9月10日
罗永浩发文,直指西贝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且价格偏高,并呼吁强制标注
第二天
贾国龙选择正面硬刚,称“一定会起诉”,并宣告门店开放后厨,给出“无一道预制菜”的定性
罗永浩随即悬赏十万元征证据,又引用协会数据称西贝预制菜占比很高
风浪越滚越大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调整部分儿童餐为门店现做,并优化用油,罗永浩也宣布不再进一步追究
这几天的拉扯,让公众记住了两件事:预制菜需透明、品牌回应要稳
更扎心的是,西贝在这段时间的营业额被指连跌,相关数据称9月10日至12日每日降幅达百万元级别,属于短期冲击的典型表现
紧接着是救场
9月底开始,西贝推出百元无门槛代金券,30余道产品降价近20%,羊排、烤鱼等招牌菜也跟着往下调
你能感到门店想把人气拽回来,甚至有网友实测只点一个四块钱馒头也能拿券,但实际规则以门店执行为准
优惠当然能带来排队,社交平台还能看到券在二手平台流转
可降价和券更多是短跑,客流起来了,利润和信任却不一定一起回头
有业内人士提到,密集促销会给门店现金流带压,甚至有“每天亏十几万”的吐槽在网传文章里流出
这类数字未经权威核实,听个声儿就好
让情绪真正拐弯的是10月25日
郑州一位顾客在店里吃莜面时拍到碗中有活虫,视频一出,评论区全是“害怕”“不敢带孩子去”
门店回应已整改并邀请顾客二次到店监督,之后官方也称自9月以来被检查70余次,未发现食品安全风险
可现实是
食品安全问题哪怕只有一次被看见,情绪往往先于结论,理性解释来不及跑赢身体的抗拒
那天我路过一家西贝,门里还热闹,门外有人犹豫地看了一眼菜单,又拉着孩子往隔壁走
这一幕让我懂了,卫生与透明是餐饮的地板,不是可选项
反向公关的最大风险,是把顾客当成对手
在“预制菜”这件事上,公众诉求其实很朴素:你怎么做,告诉我;
我愿意付的价格,别让我觉得被“拿捏”
当品牌选择硬冲,哪怕后续补救
叙事权已经从自己手里滑向了用户和媒体
结果就是,降价看起来像“承认利润曾经很高”,大量发券被理解为“赔本吆喝”
忠诚顾客感到不被公平对待,新客则以试探心态进店
这不是单个营销动作的问题,是对话方式走偏了
把这次风波放在行业里看,有它的推动作用
预制菜的边界和标注,正在被催促得更清晰,相关规范很可能加速落地
消费者知情权,是餐饮业的基本盘;
透明标注,是化解猜疑的最短路径
也有专家提醒,修复信誉需要耐心
西贝得回到顾客界面,把每一桌饭做实
这话听着朴素,却是重建的唯一路
我也有几句更生活的感受
公关不是拳击,餐厅的对手从来不是顾客
你可以不同意某个意见,但要用菜品和服务把心拉回来
比如“后厨开放”,别只做形式;
比如“儿童餐现做”,别只是调整品类,要让家长能看见改变
说到底,吃饭是最日常的事,稳和诚实,才是最高级的服务
有人问:西贝还开不打开?
还能不能回到过去的热闹?
我不急着下结论
官方说年底还会新开8家,说明他们仍想在盘子里找答案
真正的看点,是优惠是否回归理性、标注是否持续落地、门店管理是否把卫生和流程做实
如果这些稳住了,客人的脚会说话;
稳不住,再多券也救不了味蕾的犹豫
这45天像一堂浓缩课:对外别急、对内要稳、对客要真
事到如今,我不期待“绝地反击”的戏剧,我更期待一家在风里学会低头的餐厅
用一碗真正让人安心的莜面,把话说回餐桌
来源:东琪儿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