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得前阵子朋友圈又被全运会开幕式刷屏了,灯光璀璨、人海战术、高科技特效……阵容确实豪华。但关上直播后仔细想想,这种“必看盛事”的光环底下,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追问的真相。当一场开幕式被捧上神坛,我们或许更需要一把冷静的尺子,量一量它到底值不值得。
记得前阵子朋友圈又被全运会开幕式刷屏了,灯光璀璨、人海战术、高科技特效……阵容确实豪华。但关上直播后仔细想想,这种“必看盛事”的光环底下,其实藏着不少值得追问的真相。当一场开幕式被捧上神坛,我们或许更需要一把冷静的尺子,量一量它到底值不值得。
900万与9000万:预算游戏里的形式主义陷阱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有一届全运会开幕式最初预算据传高达9000万,最终却只花了900万。这数字对比堪称荒诞——如果900万都能办成,那多出来的8100万原本是准备烧在哪儿?更讽刺的是,这种“大手笔预算、临时紧缩”的操作,反而暴露了公共财政体系的漏洞。钱袋子像成了个“破口袋”,领导一拍脑袋就能追加预算,再一拍脑袋又能突然“节约”。当开幕式预算能随意浮动十倍,我们不得不怀疑:盛典的奢华,是不是早就成了某些人政绩工程的提款机?
技术狂欢与内容贫血:当VR、AR成了遮羞布
这几年开幕式流行“科技感”,VR、AR、裸眼3D轮番上阵,恨不得把全场观众扔进虚拟世界。但看多了就会发现,技术堆砌反而成了内容苍白的遮羞布。有导演直言要搞“360度全景声”、给八万观众开环绕声体验,硬件确实硬核,但若内容跟不上,再好的设备也只能制造一场“赛博大杂烩”。热闹是热闹,散场后留不下半句谈资。这种技术膜拜的背后,其实是创意贫困——当表演只剩声光电的轰炸,审美疲劳迟早会反噬。
人海战术与集体主义美学:谁在消费谁的感动?
五千人规模的群众演员,整齐划一的动作,确实能制造“震撼效果”。但这种集体主义美学,早已和当代年轻人的审美趣味脱节。东京奥运会期间,“奥运会狠狠修正了我的审美”登上热搜,近6亿阅读量说明人们开始追捧运动员的真实力量感,而非机械重复的程式化表演。当开幕式还在追求“标兵女孩”的绝对整齐,观众可能更想看到某个运动员喘着气抹汗的瞬间。真正打动人的,从来不是精准控制的傀儡阵,而是鲜活的生命力。
节俭办会≠敷衍办会:朴素也能出彩
当然也有人辩驳:疫情之下能办开幕式已属不易,何必苛求? 但问题关键在于,节俭不等于简陋。有届开幕式被批评“简单质朴”,却因回归体育本质获得好评。人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成本控制,而是打着“盛事”旗号的铺张浪费。当某些城市拖着巨额债务搞开幕式,还不如像陕西全运会那样,坦诚展现本地特色,哪怕舞台简陋些,反而更接地气。
尾声:大型活动的价值,不该由烟花高度决定
说到底,开幕式的存在本是为了凝聚共识、传递精神。但当它沦为攀比烧钱的擂台,反而离民众越来越远。真正值得“必看”的,不是转瞬即逝的烟花,而是日常体育设施的开放、是学校操场能否放下更多篮球架、是普通人能否轻松约到一场夜跑。如果办开幕式的钱能省下来修社区健身路径,或许更能让全民健身落到实处。
下次再看到开幕式宣传时,不妨多问一句:这场盛宴,到底为谁而办?当烟花散尽,体育回归体育,或许才是真正的胜利。
来源:生活百科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