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不少书友在群里晒铁保的行草书诗册,说这册子写得那叫一个潇洒!但光看热闹不行,咱们得弄明白它到底好在哪。今天我就掰开揉碎,带大伙儿从用笔、结字、章法这些真功夫里,看看这位清代高手是怎么玩转行草的。
最近不少书友在群里晒铁保的行草书诗册,说这册子写得那叫一个潇洒!但光看热闹不行,咱们得弄明白它到底好在哪。今天我就掰开揉碎,带大伙儿从用笔、结字、章法这些真功夫里,看看这位清代高手是怎么玩转行草的。
铁保这十二开诗册,最抓人的就是笔下的那股活泛劲儿。你看他起笔从来不死板——尖锋入纸时轻灵一触,像蜻蜓点水;顿笔时又扎实沉稳,笔毫能稳稳压住纸面。这种轻重切换可不是随便晃手腕,靠的是对提按的精准控制。比如横画开头细、中间略粗、收尾又轻提,这一套动作在迅疾的行笔中完成,线条立马就有了呼吸感。
转折处尤其见功力。圆转时他手腕暗搓,笔锋像圆规似的悄悄调整方向,外轮廓饱满不露棱角;方折处则果断切笔再猛推出去,棱角分明却不见毛刺。更绝的是牵丝引带——字和字之间那些细若游丝的连线,看似随意,实则每根都有来龙去脉。笔尖在快速行进中始终提着气,细线如钢丝般韧,绝不虚飘。这种功夫不练上几年,根本摹仿不来。
单看每个字,铁保把“收放”玩出了花。比如“秋”字左边缩成小团,右边一捺甩出去半尺远;“云”字上半部分压得扁扁的,下面却舒展开阔。这种夸张对比让人看着就痛快!但妙处在于他永远守着平衡——不管某部分多么张扬,重心始终稳如磐石。就像杂技演员走钢丝,动作再惊险,总有个秤砣在底下坠着。
疏密安排更是匠心独运。有些字内部挤得密不透风,偏偏在某处豁开个口子,留出片小空地。这种“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节奏,让字形在纸面上跳起了华尔兹。再说倚侧——他的字很少站军姿,多半歪着肩膀斜着腰,可上下左右一呼应,反而比端正站着更显稳固。这手“斜中取正”的绝活,值得咱们反复琢磨。
把十二开铺开了看,那气势真叫一个酣畅淋漓!字组之间忽而挤作一团仿佛说悄悄话,忽而疏疏朗朗隔江相望。最精彩的是行气摆动——明明每行字都在中轴线上跳舞,左摇右晃的,但整体看又串成一条隐形的麻花辫。这种“似歪反正”的布局,比刻板的对齐高级太多了。
墨色变化更是点睛之笔。蘸一次墨从浓写到淡,从湿写到干,自然形成段落感。浓处乌黑发亮像孩童眸子,淡处飞白丝丝似老树虬枝。尤其枯笔运用——速度稍快时纸面留下的丝丝墨痕,既补了空白处的虚,又添了金石般的质感。这种墨法可不是蘸点水就能模仿的,得对笔毫含墨量有精准预判。
想学铁保这册子,千万别一上来就描外形。建议先拿透明纸覆在上面,用红笔标出所有提按点——哪里轻哪里重,哪里转哪里折。等心里有谱了,再对着原帖空书练动作,把运笔路线变成肌肉记忆。
实操时分三步走:先单字攻克,专门练那些夸张的收放组合;再练字组,体会三五个字如何串成气脉;最后通行模拟,重点抓行气摇摆的规律。记得用兼毫笔,纸选微洇的毛边纸,太生的宣纸容易洇成墨猪。最关键的是保持行笔速度——铁保的潇洒是“慢中快”,看着流畅,实则每个关键点都有刹车的痕迹。
这册行草最值得现代人学的,是“动态平衡”的智慧。铁保从不把字写死,每个部件都在相互较劲又相互扶持。咱们平时创作时,也可以试试:比如写“江”字让三点水微微右倾,右边“工”字反而往左靠,两个部分一搭肩膀,活气就来了。
还有墨法创新——现在作品纸花样多,不妨在铁保基础上再进一步:蘸墨时笔尖浓笔肚淡,一笔下去自然渐变;或者利用绢帛的拒墨性制造斑驳效果。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变化都得像铁保那样服务于气息贯通。记住:技术是骨头,气韵才是魂。
来源:墨海书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