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底,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纪长一,前往新津区花源街道牧马山社区担任书记助理。驻村期间,他在走村入户的脚步中、在为民办事的实践里,写下了驻村日记《入乡问“志”,做好基层工作的无声向导》。2025年11月13日,“成都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发表此篇驻村
编者按:2025年8月底,成都市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纪长一,前往新津区花源街道牧马山社区担任书记助理。驻村期间,他在走村入户的脚步中、在为民办事的实践里,写下了驻村日记《入乡问“志”,做好基层工作的无声向导》。2025年11月13日,“成都机关党建”微信公众号发表此篇驻村日记,今日“方志四川”微信公众号特此转载,一起来看方志人的驻村故事。
2025年8月底,我来到新津区牧马山畔,以花源街道牧马山社区书记助理的身份开启了全新的工作阶段。初到基层,面对陌生的环境与民情,难免会有“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身份焦虑。身为一名“方志人”,我深知入乡先问“志”的重要性,地方志是一地之百科全书,能帮助我迅速掌握街道与社区的基本情况。正因如此,社区书架上的《花源镇志(1982—2017)》自然地成为了我快速融入基层的无声向导。
以志为镜,鉴照往昔岁月
要真正理解一片土地,必先知晓它的过往,地方志犹如历史之镜,映照区域发展历程。据1989年版《新津县志》载,花源街道的建制在史志记录中可追溯至明末清初。花源最初名为“花园”,清雍正十年(1732年)于此处设市赶场,因其为明蜀王花园故地而得名“花园场”;1941年,设花园乡;新中国成立后,花园乡建制延续,后随国家政策多次调整;1996年,花园乡单独建镇,改“园”为“源”,设花源镇。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同时为更好服务人民群众,2019年,花源镇撤镇设街,是为花源街道。与花源镇撤镇设街相似,牧马山社区同样因城市化的进程而并村设居。
依托志书记载,纵观花源街道与牧马山社区的建制沿革,每一次更迭都塑造出今日街道与社区的独特面貌与发展基础,充分展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长期互动的结果,每一次变迁都折射出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轨迹,生动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地方志这面“历史之镜”,让我们明晰“从何处来”,从而能够更加清醒地思考该“往何处去”。
以志为桥,连通乡土人情
要服务好一方百姓,须深谙当地的地情与文化基因,地方志犹如文化之桥,通达社情民意。据道光版《新津县志》载,嘉庆年间新津代理知县王梦庚曾作组诗描绘新津十二景,其中《牧马秋成》记录了秋收时节牧马山下和谐宁静的农耕生活:
平冈侧岭路如梯,枷板腰镰处处携。
一夕黄云弥远近,连塍玉粒偏高低。
林穿牧笛秋逾爽,户接炊烟晓欲迷。
自是西成多乐事,放牛正好傍桃溪。
这首诗构成了我对牧马山的最初印象。通过翻阅镇志,我对牧马山及牧马山社区的认识逐渐深化、更加具体。牧马山属龙泉山褶断束,相传曾为蜀汉政权牧马练兵之地。牧马山社区位于花源街道东北部,依山傍水,环境优美。社区内有白云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被毁,现寺庙建筑为1997年重建,已成为新津区乃至成都市的重要人文名胜。
社区如今处在城市化的转型中,乡土性正在悄然流失,地方志作为存续乡土文脉载体的重要性便日益凸显。志书中所蕴含的地方性特色元素正是增强社区凝聚力的文化纽带,如“牧马秋成”这样的历史文化元素,或许在未来可以转化为标志性的文化符号,融入社区项目、文化活动等,唤起居民的集体记忆,强化归属感和向心力。地方志这座“文化之桥”,有效承担了记录历史、弘扬文化的光荣使命,让我们得以迅速了解当地地情,窥见群众的情感诉求,为日后精准化、有温度地服务奠定坚实文化基础。
道光版《新津县志》点校本(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以志为钥,开拓实践新局
要真正扎根基层,离不开以学促干、担当作为,地方志犹如宝库之钥,开启服务基层的实践大门。《花源镇志(1982—2017)》全书共设9篇47章,涵盖花源街道近几十年来的历史沿革、社会演变、事业兴废、民情风俗及时代风貌,堪称一座凝结了街道与社区地方记忆的知识丰碑。当我合上这本厚重的镇志,眼前的山坡与田野不再那么陌生,这种通过地方志与当地历史建立的联结,或许正是我们开展基层工作的第一课。地方志这把“宝库之钥”,使我迅速掌握了牧马山社区的人口结构、产业发展、知名人物等方方面面情况,不仅拉近了我与这片土地的距离,更赋予了我开启实践的底气。
然而,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地方志并非一把万能钥匙。志书所记载的终究是昨天的故事,做好基层工作,需要我们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将历史智慧与现实情景相结合,既要“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要深入田间地头、扎根社区小巷,认真倾听群众声音,以真抓实干开拓基层治理新局。
在地方志这位优秀向导的指引下,我相信我定能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找到服务好基层群众的实践路径,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每一件民生实事。
作者:纪长一配图:方志四川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