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舟山的晨雾还没散尽,沈家门街道老年大学的排练厅里,已飘出一段清越的越音。54岁的蒋海儿握着水袖,对着镜子调整身段,鬓角别着的珠花随动作轻轻晃动。这位舞台上眼波流转的“祝英台”,既是照顾全家的主妇,也是从海岛渔家走出来的越剧非遗传播者。
舟山的晨雾还没散尽,沈家门街道老年大学的排练厅里,已飘出一段清越的越音。54岁的蒋海儿握着水袖,对着镜子调整身段,鬓角别着的珠花随动作轻轻晃动。这位舞台上眼波流转的“祝英台”,既是照顾全家的主妇,也是从海岛渔家走出来的越剧非遗传播者。
渔村姑娘的越剧星火:姐姐为她开启启蒙之门
蒋海儿出生在普陀山一座岛上的渔村里,家里姊妹多,从小就帮着做家务,结婚后便成为了全职妈妈。渔村的生活比较简单,蒋海儿唯独喜欢越剧,在洗衣做饭的时候,自己还会哼上几句。
大七岁的姐姐是她学习越剧路上的启蒙者。2011年,姐姐带着她和几位戏友开始参加地方的越剧演出,蒋海儿逐渐在更多场合表演越剧。
老年大学:从“学习者”到“非遗老师”的蜕变
2019年,蒋海儿经推荐加入国家老年大学办学体系中的浙江省舟山市沈家门老年大学,这成了她越剧路上的“转折点”。蒋海儿说:“之前都是自己跟着视频瞎琢磨,到老年大学学习,接受了专业老师的指导后,我才知道,原来唱越剧还要讲究‘气口’‘尖团音’”。
经过正规、系统的学习,蒋海儿进步得更快了,渐渐在学校也有了名气,成为学员中的“佼佼者”。更让她意外的是,老年大学还给了她“当老师”的机会。“学校知道我会越剧,让我给社区的老年朋友上课”,蒋海儿说:“我一个初中毕业的渔村姑娘,能有表演越剧和站在讲台上传授越剧的机会,全靠老年大学给的平台。”
“乐龄杯”的温暖:嗓子哑了,收获了友情
2025年“乐龄杯”复赛前夕,蒋海儿嗓子突然哑了,几乎无法发声。去复赛的路上,老年大学的老师们一直都在帮她想办法。在后台候场时,一位陌生的参赛者——后来才知道是戏曲组的李斌老师,见她着急,跑去给她拿了颗中药丸,“他说‘这药润嗓子,你试试’,我含着药,感觉嗓子慢慢舒服了”。
比赛那天,她唱的是《梨花情》选段,“一开口就不紧张了,台下的掌声一响,我就想起在海岛演出时,老人们坐在石头上听我唱的样子”。蒋海儿的内心感受到了温暖和爱意,这样的温暖,藏在她二十多年的越剧生涯里:在虾峙岛敬老院演出,老人们给她递热水;东极岛的风浪里,渔民们打着手电筒帮她照路;老年大学的戏友们,在她忙家务时帮她记排练笔记。
最终,她顺利完成表演,还和李斌老师、秦腔演员袁老师成了朋友,“我们在后台一起练声,一起聊戏,根本不像比赛对手,倒像朋友”。提起这段经历,她笑着说,“我不是专业演员,但我收获的爱,比奖杯还珍贵”。
千岛传韵:让越剧“飞入寻常百姓家”
如今的蒋海儿,身兼数职:老年大学的银龄教师、海之韵越剧团的艺术指导、中小学校园的“非遗讲师”,还开了抖音账号,发布了近两百条越剧教学视频。
她还把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写成文章:《舞台之外:一位业余越剧演员的观察与思考》,发表在杂志《新视线·教育与研究》上,“我想告诉大家,业余演员也能为非遗传承出份力”。
每年5到11月,她还会带着剧团去社区驻演,自2011年起,已经坚持了14年。
采访时,她笑着说:“我常跟人说,健康是最大的财富,快乐是最好的药。老年大学让我找到了快乐,越剧让我的生活更有意义。”这位海岛女儿,正用自己的方式,让传统戏曲的薪火,照亮千岛之城的每一个角落。
来源:国家老年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