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冤大头?网友怒撕泡泡玛特高溢价,79元挂链竟比眉笔还离谱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1-13 21:35 1

摘要:引言:“哎嘛,这东西卖79块确实有点贵”,另一个工作人员说:“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引言:“哎嘛,这东西卖79块确实有点贵”,另一个工作人员说:“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11 月 7 日凌晨,一段时长 23 秒的泡泡玛特直播录屏在社交平台疯传。

图源:抖音

画面里,工作人员以为镜头已关,对着刚上架的 DIMOO 主题挂链盲盒直言“有点贵”,而这几句 “真情流露” 恰好被全程收录。

短短一天内,# 泡泡玛特直播事故 #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讨论量超4万。

图源:微博

次日泡泡玛特港股开盘直线下跌,跌幅一度超过5%。

图源:同花顺财经

这场看似偶然的 “直播翻车”其实远不是 “员工口误” 那么简单。

当品牌内部人员都对定价产生质疑,当 “靠 IP 收割粉丝” 的逻辑被直白点破,被戳破的不仅是一款挂链的价值泡沫,更是整个潮玩行业赖以生存的 “情绪溢价” 盈利模式。

而这一切的爆发,早就在泡泡玛特从 “潮玩新秀” 到 “行业龙头” 的发展轨迹里,埋下了层层伏笔。​

顶流潮玩的 “高价基因”!

贵是常态,但 “心虚” 是第一次

在国内潮玩圈,泡泡玛特的 “火” 与 “贵” 几乎是绑定出现的。

作为 2010 年成立的品牌,它凭借 Molly、DIMOO、SKULLPANDA 三大核心 IP,在 2020 年就已经登顶全球潮玩市场。

图源:泡泡玛特官网

2024 年财报显示,公司全年营收 130 亿元,同比大增 106.9%,盲盒及周边产品的零售店收益是这一高增长的重要推手。

图源:泡泡玛特2024年财报

这背后,离不开泡泡玛特一直以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定价。

看购物平台,国内潮玩盲盒平均单价为 35-65 元,而泡泡玛特常规盲盒单价大多锁定在 69-129 元区间,其中 SKULLPANDA “邸语” 系列单盒定价 89 元,比同类产品高出不少。

图源:淘宝

高端线MEGA系列更是 “天价”,一款巴斯光年的SPACE MOLLY售价达5999元,不少限量款甚至被炒到数万元。​

图源:淘宝

过去,消费者愿意为这份 “贵” 买单,核心是认 “IP 价值”。

图源:小红书

而在泡泡玛特用户中,不少人表示 “购买动机是 IP 情感共鸣”,也有人认为 “收藏属性值得溢价”。

比如 2022 年推出的 “SKULLPANDA温度系列”,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和丰富的配色吸引众多玩家的关注,上线即引爆网络,单盒 69 元也有售出6万盒的好成绩。​

图源:淘宝

但这次的 79 元挂链事件,第一次让 “高价” 背后的 “心虚” 摆上台面。

这款引发争议的挂链盲盒,单盒含 1 条主挂链 + 2 个小配饰,核心材质为锌合金+ 树脂,成本肉眼可见的低。

图源:拼多多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不是泡泡玛特第一次因 “价不配质” 遭质疑。

其实,在社交媒体上,关于泡泡玛特“质量差”“售后糟糕”等质疑声早已甚嚣尘上。

图源:小红书

工作人员的一句吐槽,本质上是戳穿了一层窗户纸:泡泡玛特的定价逻辑,早已从 “IP 溢价” 滑向 “粉丝经济” 的过度收割。

当内部人都无法认同这种 “成本2元卖 79 元” 的定价,所谓的 “高端定位”,就成了自欺欺人的话术。​

为什么会出问题?

双重矛盾的集中爆发​

这场 “直播翻车” 不是偶然,而是品牌与市场长期错位的必然结果,背后藏着双重无法回避的矛盾,且每一层矛盾都在事件中被无限放大。​

第一重是成本与定价的严重失衡,且缺乏透明化支撑。

泡泡玛特对外解释高定价时,常提到 “IP 授权费和设计费占大头,没办法”,但具体到单品上,这些 “高成本” 从未有过公开明细。

而且,泡泡玛特的高利率“有目共睹”。

图源:LABUBU2025上半年财报

以 79 元挂链为例,它既没有 “独家设计”,也没有 “稀缺属性”,甚至没有 “附加权益”,却卖出79元的高价,比当年的李佳琦的眉笔“有过之而无不及”。​

图源:微博

第二重是消费觉醒后的 “情绪反弹”,粉丝不再盲目买单。

Z 世代对盲盒的热爱在过去五年持续发酵,让 “情绪付费” 成为潮玩行业的主流趋势。

伴随这一变化,国内潮玩市场规模从 2020 年的 300 亿元飙升至 2023 年的 500 亿元,增长表现极为亮眼。

图源:前瞻网

但从 2024 年开始,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市场风向逐渐转变,不少消费者表示 “会优先考虑性价比”,或者是“不再为无实用价值的 IP 周边买单”。​

图源:艾媒咨询

消费者的 “理性回归”,正让泡泡玛特的 “溢价逻辑” 逐渐失去以往稳固的市场支撑,而此次员工吐槽,恰好成了点燃情绪的导火索。​

溢价的本质?

情绪能当钱花,但不能当 “智商税” 收​

客观说,潮玩行业的 “溢价” 本身不是问题。毕竟,盲盒的核心吸引力不是 “玩具”,而是拆盒时的 “未知惊喜感”、收藏时的 “身份认同感”,以及 IP 带来的 “情感共鸣”。

图源:前瞻网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 “度” 的把握:合理的溢价应建立在 “价值匹配” 基础上,而不是 “IP 绑架”;情绪付费应是 “粉丝主动愿意”,而不是 “品牌强制收割”。​

我们可以对比泡泡玛特两款产品的市场反馈:2025年推出的 “CRYBABY系列” ,单个盲盒定价129元,却实现了上线“秒空”。

图源:极目新闻

核心原因是它一有情绪价值,宣扬情感宣泄和自由释放,迎合了当代社会的解压需求。

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觉得 “129元值”溢价也就自然而然被接受。

图源:网络

而 79 元挂链显然没做到这一点:它没有 “情绪价值”,连 “使用价值” 都很薄弱。

所谓的 IP 加持,仅仅是贴了个 DIMOO 的标识,产品本身没有任何突破,妥妥的 “换汤不换药”。却敢标价 79 元,核心就是抓住粉丝的喜爱肆意收割。

更值得警惕的是,泡泡玛特近年来的 “溢价依赖症” 越来越严重。

2023-2025 年,其产品均价从 68 元升至 82 元,一路走高,但同期产品成本却没什么变化,和产品涨价形成鲜明对比。

图源:网友评论

IP 创新力也在持续下降,2025 年推出的新品中,有不少是 “旧 IP 新周边”。这种 “没有生命力” 的IP,让 “溢价” 逐渐变成了 “智商税”。​

图源:泡泡玛特

信任崩塌的连锁反应

从股价跌落到市场用脚投票​

这场 “吐槽风波” 的杀伤力,早已超出单一产品的范畴。

泡泡玛特的 “用户基本盘” 正在松动。社交平台上,不少年轻人纷纷表示“以后不是很想买泡泡玛特了。”“感觉没什么必要。”

图源:小红书

但众所周知,盲盒的主要消费群体就是年轻人,未来,泡泡玛特还能不能维持住这样的高价,还是个未知数。​

消费端的反噬更具体。事件后,社交平台上关于泡泡玛特的吐槽量激增,这样的”黑红“出圈更不利于品牌形象的建立和日后产品的销售。

图源:网友评论

信任危机的直接代价体现在股价与市值上。

泡泡玛特 8 月创股价新高后持续走低,叠加 LABUBU 二手价 “雪崩” 的市场担忧与事发次日的单日大跌,累计跌幅已突破 40%。

图源:东方财富网

即便公司第三季度业绩呈现高增长,也未能抵消市场对品牌信任崩塌的担忧,股价与业绩的背离,凸显了信任对于依赖情感溢价的潮玩品牌的重要性

图源:泡泡玛特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

不少网友表示:“泡泡玛特的定价混乱,会让整个行业背锅,消费者会觉得‘所有潮玩都是智商税’。”

写在最后

泡泡玛特的 79 元挂链风波,不是一个品牌的偶然失误,而是整个潮玩行业从 “高速增长” 转向 “高质量发展” 的必经阵痛。

它暴露的,是行业长期存在的 “定价不透明”“创新不足”“过度依赖粉丝经济” 等问题,也给所有从业者敲响了警钟:潮玩不是 “割韭菜” 生意,只有守住 “价值匹配” 的底线,才能走得长远。​

图源:网络

对泡泡玛特而言,此次危机既是挑战,也是调整的契机。

与其纠结如何处理涉事员工,不如从三个层面解决根本问题:一是推动定价透明化,让消费者明白 “溢价在哪里”。

二是回归 IP 创新本质,减少 “换皮周边” 的推出,加大原创 IP 研发投入,用 “差异化设计” 支撑溢价。

图源:网络

三是倾听用户声音,建立 “消费者定价反馈机制”,避免 “自上而下的定价傲慢”。​

对整个潮玩行业来说,此次事件也是一次 “价值校准”。未来,“靠 IP 收割” 的模式终将被淘汰,“IP + 品质 + 性价比” 的综合竞争力,才是行业发展的核心。

最后需要明确的是,消费者愿意为 “情绪” 买单,是对潮玩行业的认可;但这种认可,不该被当成 “收割” 的理由。

就像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说的:“潮玩的核心是给用户带来快乐。”

图源:小红书

当一款 79 元的挂链,连自家员工都觉得 “不值”,资本市场的反应已然说明,品牌失去的不只是短期营收的小幅波动,更是长期积累的市场信任。

泡泡玛特目前要做的,是找回定价的初心。

让每一分溢价,都配得上用户的热爱;让每一款产品,都能真正传递快乐。只有这样,“潮玩神话” 才能真正延续,而不是在 “溢价泡沫” 中走向破灭。​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谢谢。



来源:首席商业智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