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别只盯着“政绩和业绩”,农民要的其实是这4样东西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1:44 1

摘要:回村调研时,村支书跟我吐槽:“去年花了200万建的‘网红长廊’,农民说不如把钱分了买化肥。”

回村调研时,村支书跟我吐槽:“去年花了200万建的‘网红长廊’,农民说不如把钱分了买化肥。”

这话戳中了乡村振兴里的一个“痛点”:很多项目盯着政绩、论文、业绩,却没接住农民的真实需求。今天用大白话聊聊,农民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以及怎么把项目做到他们心坎里。

一、农民要的不是“网红项目”,是“钱袋子鼓得稳”

村里去年搞了个“田园综合体”,花了500万修栈道、搞打卡点,结果游客没几个,农民的菜还是卖不上价。

农民说:“我们要的不是‘拍照好看’,是菜能多卖2毛、猪能多赚50块。”

怎么让钱袋子稳?得绕开中间商:

- 我们村搞了“农户+合作社+社区团购”,直接把菜送到城里小区,每斤菜比卖给收购商多赚3毛,一户菜农一年多赚2000块;

- 隔壁村搞“订单养殖”,提前跟肉联厂签合同,猪崽还没长大就卖出去了,不用愁价格波动。

农民要的是“稳定、可预期的收入”——不是一次性补贴,是能长期靠种地、养殖赚钱,不用看中间商脸色。

二、农民要的不是“统一刷白墙”,是“家园有乡愁有体面”

前年村里搞“美丽乡村”,把老房子外墙全刷成白色,结果老人说:“我家墙本来有砖纹,刷白了像医院,不像家。”

农民眼里的“美”,是干净、有念想:

- 我们村没刷白墙,而是把老院墙改成“菜园围栏”,种上豆角、丝瓜,又能吃又好看;

- 把村口的荒地改成“共享晒谷场”,既能晒粮食,又能摆桌子聊天,比单纯的草坪实用多了。

农民要的“家园美”,不是城里的“网红风”,是能放农具、能晒粮食、能看出是“自己家”,干净整洁又有乡愁。

三、农民要的不是“没人看的文化墙”,是“生活有乐子能留住人”

村里以前搞“文化振兴”,刷了满墙的“二十四节气”,结果年轻人说:“还不如搭个戏台,唱场戏热闹。”

农民的“乐”,是实打实的烟火气:

- 我们村每月办“赶集日”,不光卖东西,还搞“婆媳包饺子比赛”“小孩摸鱼大赛”,每次都有几百人来;

- 把老祠堂改成“老年活动室”,摆上麻将桌、象棋,晚上还能跳广场舞,老人不用蹲墙根晒太阳了。

农民要的“生活乐”,是饭后有地方散步、节日有戏看、祖孙三代能凑在一起热闹,这样年轻人才愿意回来,村子才不会空。

四、农民要的不是“干部说了算”,是“自己的事能自己拍板”

去年村里要搞“光伏项目”,干部说“这项目能赚钱”,结果农民不同意:“占了我家的地,分红怎么算?”

农民要的“话语权”,是能参与、能商量:

- 我们村搞项目前,先开“院坝会”,把账算给农民听:“光伏占地1亩,每年给你500块租金,村集体分红再分你200块,愿意的签字。”最后90%的农户都同意了;

- 村里的钱怎么花,也让农民投票:“是修水渠还是建戏台?”票数多的先干。

农民要的是“自己的地自己能做主、村里的钱怎么花自己能商量”,不是干部拿着方案让他们“配合执行”。

落地案例:我们村的“小项目”,比“大工程”管用

去年我们村没搞“大项目”,只干了3件小事:

1. 搞“共享农具站”:买了播种机、打药机,农民花10块就能用半天,不用自己买农机;

2. 开“田间课堂”:请农技员教怎么种高产菜,去年村里的菜亩产多了200斤;

3. 办“邻里食堂”:60岁以上老人花3块就能吃一顿热饭,年轻人在外打工也放心。

这3件事总共花了不到50万,却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了好处:农机省钱了、菜增产了、老人吃饭方便了。

结尾:乡村振兴,得让农民当“主角”

很多时候,我们总想着“给乡村投多少钱、建多少项目”,却忘了乡村的主人是农民——他们要的不是“高大上的工程”,是钱够花、家够美、生活够乐、自己能做主。

乡村振兴不是“干部干、农民看”,也不是“专家写论文、企业赚业绩”,而是让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

你觉得乡村里还有哪些“小事”,比“大项目”更能让农民受益?评论区聊聊,说不定你的想法能帮到更多村子!

来源:祎祎的农村小院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