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有本明代启蒙读物,从小就学识字,古代文盲真超过90%?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13 20:50 1

摘要:读历史的时候,总是看到古代有大量文盲,不识字的人占到90%以上,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寄个信还要请教书先生代笔。

读历史的时候,总是看到古代有大量文盲,不识字的人占到90%以上,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寄个信还要请教书先生代笔。

甚至还有人说,普通百姓被“允许识字”也就近100年!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拿明代来说,市井通俗小说大范围流行,正经的官员不喜欢这类读物,那到底谁在看?答案已经呼之欲出了。

明代《新编对相四言》

还好,有一些珍贵资料保存了下来。现存《对相四言》有两个版本,一种叫“魁本”,是复刻洪武年间金陵王氏的勤有书堂本,如今收藏在日本米山堂。

另一种“新编本”,也复刻于明早期,如今收藏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它们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图文儿童启蒙读物”(南宋已经出现但没有实物),一个图案对应一种文字,简单易懂。

哪怕放到现在,也不失为优秀的读本。

美国大学收藏的这本太珍贵了,全书总共388个字,配了308幅图,工整的楷书一目了然。

你可以想象,五六百年前的孩子们可能就是捧着这类书,咿咿呀呀地学认字。

教育普及不是凭空出现的,早在秦汉时期,就有证据显示普通百姓也能识字写字。

之前介绍过,湖北睡虎地秦简中的士兵黑夫和惊,写给家人的木牍家书。有人说这可能是请人代笔?

但在汉代的居延汉简里,大量戍卒的“习字简”和书信也证明,边塞的普通士兵会抄写《苍颉篇》这类字书。

居延汉简

甚至官员还用废弃的公文简,送给士兵练习写字。这不是个别现象,出土文物里就明确表明,汉代基层官吏选拔都要求识字。

而每年数万戍卒返乡,会把文化带回家乡,潜移默化地提升了社会整体的识字水平。

到了唐宋时期,识字教育进一步普及。宋代出现了《三字经》、《百家姓》这样的启蒙读物,普通家庭的孩子都能学。

南宋时民间还流行“杂书”,比如《对相四言》的前身,目的就是帮百姓识字。

阿拉伯商人在唐朝写的《苏莱曼东游记》里就明确提到:“不论贫富、不论老少,所有中国人都学习认字写字”!这可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当时的识字率是真的高。

《清明上河图》随处可见读书写字的人

明代更是把这种传统推向了高峰。看小说流行的情况就知道了,明嘉靖到万历年间,近100年里,诞生了数百部通俗小说。

光流传下来的就有140多部,还分为各种版本,其中很多进了课本。比如我们熟知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言二拍》等等。

通俗小说嘛,就是面向广大民众。有人说老百姓不识字也能读,因为还有说书先生!

事实上,明代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书坊”产业,相当于今天的小说网站。书坊为了赚钱,拼命降低成本,用廉价纸墨印“丐版书”,让穷人也买得起。

仇英版《清明上河图》的书坊

学者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里详细记录了出版业的盛况,官员陆深在《金台纪闻》中甚至吐槽“书越做越烂”!

原因很简单,各个书坊为了做大,把质量“卷”到很差。

甚至惊动了朝堂高官,不正说明买书的人多吗?

据估计,明代江南地区人口约7000万到9000万,按现代学者统计识字率在10%到15%左右,但实际上可能更高。

毕竟明代史料被篡改太多!但历史细节是能找到真相的,当时能支撑起几百家书坊的,肯定是大量读者群体。

书里启蒙的两个字连读

明代人不仅爱看小说,还追求“劲爆”内容,大家熟悉的兰陵笑笑生就不多说了,他们还爱看八卦与军事。

王世贞写的《弇山堂别集》,一出版就成了“爆款”,甚至敢编排明太祖杀功臣的真相。除了这些,还有更刺激的“抄本”在民间流传。

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事实:明代百姓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文盲,而是活跃的文化消费者!

至于为什么会有古代文盲率超高的印象?那就只能指向一个朝代,不想多说了。

来源:收藏大视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