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10年的教培行业,真正的出路只有这三条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1-13 20:31 1

摘要:教培行业一直以来都有个惯性,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对外传递的理念都是一种“你不够好,我可以让你更好”、“你的机会不太多,我可以给你机会”这样的贩卖教育资源稀缺背后的焦虑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不仅仅是科目之间,参照稀缺性和独特性,把各种科目分了三六九等,甚至在学员端,

我是文杰老师|为教培机构提供高效、直接、系统、定制化运营支持。

教培行业一直以来都有个惯性,不管你教的是什么,对外传递的理念都是一种“你不够好,我可以让你更好”、“你的机会不太多,我可以给你机会”这样的贩卖教育资源稀缺背后的焦虑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不仅仅是科目之间,参照稀缺性和独特性,把各种科目分了三六九等,甚至在学员端,也是自觉不自觉的做层级分类。

所以你看到目前市面上的各种招生方法,背后都是源自于这个逻辑,什么学了什么课会有什么机会和可能,再不然就是不学什么课,你就会失去什么或者错过什么。但是,你会发现这种方式越来越经不起市场检验了。

“焦虑”情绪正在退场

因为作为家长来说,这个群体所接触的社会信息和资讯起码是不低于教培行业从业者的。从认知上来说,家长群体属于各行各业,哪怕是一个便利店的小老板,每天接触的人和事,都比教培机构的老师要丰富得多。就不要说那些从事相对门槛更高的职业的群体,如果单纯的说对于教育的理解,家长群体其实一点都不会所有教培从业者,而如果说是对社会的理解,他们可能还会更加深刻。

毕竟每个人身处这个大环境里,都不像之前的那样狂热,而是逐步的趋向理性。焦虑?我为什么要焦虑?稀缺?替代品一大堆好吗!至于未来和出路,貌似你也不是很笃定吧?大家每天都被大数据和算法围猎,怎么你就能格外不一样呢?

这种认知不匹配的前提下,就造成了供需双方的“鸡同鸭讲”,事实上,家长的需求一直都在,只不过这种需求已经变得更为现实和理性,是不是只有考试拿高分才会有出路?是不是一定要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很累,才能有结果?是不是所谓美好人生就只有内卷一条出路?

既然掌控不了未来,那还不如活在当下,为什么不能让自己更轻松一点?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更轻松一点?我没有时间辅导功课,那就干脆送到托管班,如果托管班里都完成不好基本的作业要求,为啥还要勉为其难的补小学加减法?

一个孩子成绩好不好,难道真的是因为他学了美术、舞蹈和口才?非学科科目的学习难道不是更能让学员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了解社会?一味地堆时间,明显就是一种相当低效的学习方式。何况,综合素质更强,接触面更广的个体,显然也更容易激发个人的潜能,也可能为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所以说,任何一个科目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而且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未来的社会是多元的,孩子需要的是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线。而当下的教培行业,依旧还是停留在过去的思维范式当中,然而用老地图一定去不了新世界的。

因此,供需之间的“鸡同鸭讲”,本质上是一场行业价值导向的转移。过去的教培机构是“焦虑和稀缺资源的批发商”,销售一个关于“成功”的标准化模板;而未来的机构,必须成为“需求的响应者”,为无数个具体、真实、微小的生活需求提供解决方案。

从憧憬未来到活在当下

“学好***,赢在终点线”这种论调已然过时了,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终点线在哪里,更何况是培训机构。对于家长来说,需要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孩子不爱运动或者喜欢运动,那就体育项目就是他的首选;因为需要有一段美好的亲子时光,所以就有了各种早教班;因为要解决时间精力的问题,所以就有了让家长安心的托管班,等等。

这些科目和品类的存在,不是因为本身的不可替代,而是基于家长的现实需求,你能解决我的实际问题,我就会选择你,你解决不了,那我就会去找别人。至于所谓的什么未来会怎样,以及别人家孩子都在学之类的说法,跟我有什么关系?

所以,所谓的活在当下放到教培机构来说,无非就是回答三个问题,你的提供的服务能不能让家长更安心?你创造的学习场景,是不是能更好的提升体验感?已经在家长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你能否提供有效的支持?单纯的信息传递和资源稀缺,已经远远不够了。

从“三六九等”到“各取所需”

教培行业里,有一条被教培人行定义的鄙视链,学科 > 科创 > 体育 > 艺术。甚至最近你在网络上还能看到某些缺德的自媒体互相拉踩。但是,行业内部怎么拉踩,真的会影响家长的判断吗?好像家长都是笨蛋、学生也是笨蛋、学校也是笨蛋,就只有这些人是大聪明一样。

如何结合最近一段时间,教育相关的政策和方向,教培行业所有的品类在价值上重回平等,这不仅仅是在所谓的分数评比上,更是因为它们满足了不同场景、不同家庭的差异化需求。编程课不比篮球课更“高级”,它们服务的可能是同一个孩子在不同时间的不同需求。学科和机构的“价值”不再由社会偏见决定,而是由它满足具体需求的“精度”和“深度”决定。

从“教育权威”到“场景匹配”

在教育资源短缺的年代,教培行业呈现的是一种一位难求的场面,这种时代早就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以前,教培机构就是某种权威的代表,而家长就是被动的购买者,而随着社会认知和行业的变化,机构需要成为专业的“服务提供商”,作为家长会成为愈发清醒的“消费者”。双方是一种基于价值交换的平等合作关系。

很多机构就是不能认清自己作为一个服务行业从业者的身份变化,而最终被市场所抛弃。教培机构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主张,因为你不再拥有“为孩子的未来指路”的光环,教培机构更需要回答一个现实问题,“在具体的成长场景里,你能提供什么具体的价值?而不是一句虚无缥缈的“我能为孩子指明未来的路”。

教培行业的竞争,正在快速回归到“产品与服务” 的层面。当“焦虑”的泡沫被戳破,谁能提供可感知的确定性价值——让家长省心、让孩子愉悦、在需要时提供支持——谁才能真正存活并壮大。

教培行业未来的图景,将不再是少数几个“王牌学科”或者“头部机构的独舞,而是百花齐放、各安其位的“多元生态”,但愿每一个机构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运营手册共三册,快递包邮
近二十万字原创内容,全面梳理机构运营流程
匹配年度直播课,每周五上午9:00-10:00
以一年为学习周期,课题滚动设置
内容持续更新,直播回放保存一年
直播平台为视频号
行业趋势、薪酬绩效、营销模式、组织建设
详情私信“运营手册”,非诚勿扰

来源:王老师的商业思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