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东升:印度玩不过中国,想照抄中国搞改革开放,为何追不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1-13 21:35 1

摘要:有人总爱说印度正在复制中国,对外开放搞高科技招商引资,似乎只要照抄一遍中国路径,就能把中国模式搬去次大陆。

印度不是输在今天的GDP数据上,输在了几十年前就已经分岔的那条战略路口。

这条路上我们选的是“一边倒”拥抱阵营,而印度选的是“七强中立”、左右逢源。

有人总爱说印度正在复制中国,对外开放搞高科技招商引资,似乎只要照抄一遍中国路径,就能把中国模式搬去次大陆。

我认为痴心妄想,为什么这么说?

问题根本不在招商引资上,根子在战略哲学的差距,印度玩不过中国,是大国战略布局输了起跑线。

我们常说“历史有惯性”,这话一点不假。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国选择“倒向苏联”这一战略决断,代价极高,但带来的,是全系统的工业体系、军事体系乃至现代治理结构的建立。

中苏条约签了援助,但起初苏联并没有兑现,直到1950年抗美援朝,我们顶着压力跨过鸭绿江,真刀真枪给老大哥做了“实际投名状”,这才换来“156项援建工程”落地开花。

这不是援一两个项目,而是重工业、军工、机械制造、电子、航天系统的全等级技术扶植。

全套设计图纸、材料配给、螺丝钉样本,连工程师手把手教,这才有了后来一整代中国工业的人才链条与装备支撑。

我们造出的第一代国产步枪不是设计来的,而是完全样机复刻吸收加技术再开发的成果。

这也正是1962年中印边境战时,中国手握56式半自动步枪、机枪配套体系的底气。

而印度士兵还在肩扛退役的英制二战老枪,这不是“打了个胜仗”的事,这是战略抉择带来的军工业代差结果。

印度学派里长期奉行一个叫“七强”的中立思想:两强争斗,第三国骑墙获利。

讲得好听是平衡外交,实际是想坐收渔翁之利,但问题是你得有实力当渔翁。

你中立,但没人拉你;你两边讨好,但没有人愿意为你付出代价,这就叫站岗不如站队。

现代国际体系里,没有哪国靠“中立”混出头,更别说靠“中立”想拿到一整套工业化体系。

再说后面,边境战打完之后,印度终于引起了西方注意,美苏一拥而上,飞机导弹送来一批。

听上去还不错?

实则是补丁式支援:不给你建系统,不教你造装备,只是临时给点硬件。

更夸张的是印度的“中立”连苏联都搞糊涂了,照理说苏联是中国的条约盟友,应该支持咱。

可偏偏苏联却在中印冲突中保持“中立”立场,说中立,其实是偏向印度。

这就说明了你的“中立”连盟友都不信你,苏联不敢与你走太近,美国也只愿做表面交易。

而中国这边,虽然经历了和苏联决裂的大动荡,但毛泽东判断准确、决路线清晰。

毛主席要求识别“首要敌人”是谁,结论是苏修。

那就得跟美国接触,于是我们向美国抛出信号,从请斯诺上天安门,到乒乓外交启动,再到1979年正式建交,中国再一次审时度势,占据“转势拐点”。

真正高明的战略不是非要跟谁死磕,而是知道什么时候打仗、什么时候握手,谁是敌人、谁是变量。

反看印度,坚持“中立”几十年,该拿不到援助的没拿到、该融入体系的没融入、该工业化的没跟上。

我们中国是1979年全面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完成市场化体系重构。

印度直到1992年才开始放开市场准入,尝试与世界资本体系展开深度融合,足足晚了13年。

现在再来学中国走开放路线,人家都已经跑了两站了,你这还在起步呢。

中国背后接壤的是俄、蒙、朝韩,东边有太平洋参数,绕开美国可以靠苏联;苏联翻脸,还有美国这个备胎市场。

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是地缘结构的“次优选择权”,在两个大阵营之间,有调头能力。

而印度左手是巴铁,右防孟加拉湾,北顶西藏,整个战略地带防守压力极大。

想搭美国的快车,得首先放弃对华领土思维,得完全向西方靠拢。

可它既不想得罪中国,也拉不住美国,于是在两边之间玩“第三势力”的自我想象。

结果就一边想得势,一边被牵制,只能在联合国跑会议,在亚太打嘴仗。

近几年印度高举数字化和制造业的招牌,财政补贴、高调招商,建方舱工厂,搞劳动力红利……

看着眼熟,但它在学我们90年代、甚至更早阶段的“技工贸”逻辑,而且学得像、做得不稳,最根本是缺乏两个东西。

首先是结构性产业支持,不仅是招商,还要布局全链条工业育成系统,其次是国家意志统一调度,避免地方分治割裂资源。

中国当年能一口气将东南沿海工业园带打造连片,是因为政治集中统一,计划能力超强。

印度内部联邦分权、教派林立、区域互相掣肘,根本搞不了我们这种整盘棋计划。

因此即使孟买、班加罗尔偶尔拿出亮眼成绩,也是局部闪光,无法带动全国系统性崛起。

今天的中印关系不能只看GDP和出口数据,而要看处理大国关系的战略成熟度。

中国清楚自己处在一个多边博弈的国际环境,有节奏地调整外交、经济布局。

而印度仍在幻想“非美非中”、打造第三极,同时又向美紧抱,看似左右逢源,实是四处掣肘。

未来10-20年全球产业链将进入新一轮重组,AI、新能源、空间技术、量子信息是主战场。

中国已经提前锁定底层技术体系,印度若还在靠“抄作业”跟进开放思路,不仅起步晚,注定追不上。

关键不是速度,而是方向。

国家间输赢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对战略方向的把握与落实。

中国清晰的国家目标、一以贯之的执行与历史节点上的果断取舍,是印度望尘莫及的真正差距。

当年156项项目是中国工业化的起点,也是亚洲后来者的分水岭。

别学招式,要学定力。

这就是中国真正值得被模仿,却难以被复制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配图均来自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文化知识,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低俗不良引导。如涉及图片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科普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