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的20位“万人敌”猛将:1项羽,2吕布,3关羽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13 21:39 1

摘要:《史记・项羽本纪》是他的 “勇猛说明书”:年少时就能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率楚军破釜沉舟,他亲自持戟冲锋,九战九捷,杀得秦军 “苏角死,王离降”,诸侯军见了都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垓下突围时,他率二十八骑面对汉军数千人,仍能 “斩将刈旗”,最后

《史记・项羽本纪》是他的 “勇猛说明书”:年少时就能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巨鹿之战率楚军破釜沉舟,他亲自持戟冲锋,九战九捷,杀得秦军 “苏角死,王离降”,诸侯军见了都 “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垓下突围时,他率二十八骑面对汉军数千人,仍能 “斩将刈旗”,最后自刎前还笑着说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连敌人都承认 “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他不是合格的君主,却是中国历史上 “勇猛” 的代名词,没有之一:正史里能凭一己之力打崩正规军阵型的,项羽是头一个。

别被《三国演义》带偏,《三国志・吕布传》明确写他 “便弓马,膂力过人,号为飞将”—— 这是东汉末对猛将的最高评价。他最猛的战绩是 “辕门射戟”:为调解刘备与纪灵的矛盾,他在营门立一支戟,说 “吾若一箭中戟小支,诸君罢兵”,结果一箭命中,纪灵的军队吓得直接撤兵(这不是演义,是正史)。后来与曹操交战,他单骑冲阵,曹操麾下诸将没人敢正面拦他,只能靠 “群殴” 才勉强将其击败。可惜他是 “反复小人”,先叛丁原,再叛董卓,最后被曹操缢杀,但论单兵战力,东汉末没人能稳压他一头。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了他最硬核的战绩:白马之战时,袁绍派大将颜良围攻曹操,关羽 “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 注意,是 “刺良于万众之中”,不是偷袭,是在敌军大阵里直接斩杀主将,这在正史里极其罕见。后来他守荆州,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差点迁都,连曹操都评价他 “熊虎之将,不可敌也”。虽然他最后败走麦城,但 “万人敌” 的称号,《三国志》里曹操谋士程昱、郭嘉都亲口说过,是正史盖章的猛。

《三国志・张飞传》里的他,比演义里更 “猛得吓人”:长坂坡之战,刘备逃跑,张飞带二十骑断后,他 “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 结果曹军 “皆无敢近者”—— 不是曹军打不过,是被他的气势吓住了:一个人站在桥头,瞪着眼就能逼退数千曹军,这就是 “万人敌” 的威慑力。后来他打江州,率军先登城墙,活捉刘璋大将严颜;打张郃时,他率精兵万余人,把张郃的三万大军堵在宕渠,打得张郃 “弃马缘山,独与麾下十余人从间道退”。正史里的张飞,是 “勇猛” 与 “谋略” 并存的猛将,不是只会喊 “燕人张翼德在此” 的粗人。

《史记・黥布列传》里的英布,是项羽麾下最能打的将领,没有之一。他早年犯了法,被脸上刺字(所以叫 “黥布”),但打仗时比谁都猛:随项羽破秦军时,他 “常为军锋”(每次都当先锋),巨鹿之战他率两万楚军先渡漳水,杀得秦军尸横遍野,为项羽主力开路;后来项羽分封诸侯,封他为九江王,就是因为 “布常冠军,功最多”。归降刘邦后,他仍保持 “冲阵传统”:垓下之战,他率汉军左翼部队,率先冲破项羽的中军大阵,为汉军胜利立下头功。虽然最后因谋反被杀,但正史里明确说他 “勇冠三军”,是秦末少有的 “既能当先锋,又能独当一面” 的万人敌。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霍去病,虽然是统帅,但个人勇猛丝毫不输猛将:17 岁随卫青击匈奴,他率 800 骑兵 “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深入匈奴腹地,杀得匈奴人 “不知汉兵多少”,最后斩敌 2028 人,还活捉了匈奴的相国、当户,一战封冠军侯 —— 这不是靠运气,是靠他 “敢打敢冲” 的狠劲。19 岁打河西走廊,他率军 “逾乌盭,讨遫濮,涉狐奴”,在皋兰山与匈奴大战,杀得匈奴折兰王、卢胡王战死,浑邪王、休屠王吓得投降。他最猛的是 “不按常理出牌”:别人打仗靠粮草,他靠 “取食于敌”,带着少量精锐就敢冲匈奴老巢,匈奴人根本拦不住。23 岁病逝时,汉武帝为他修了形似祁连山的墓,就是为了纪念他 “勇冠三军” 的战绩。

《后汉书・岑彭传》里的他,是刘秀打天下时的 “开路先锋”:早年跟随王莽,后来归降刘秀,从此开启 “先登生涯”—— 打宛城,他第一个爬上城墙,杀散守军;打黎丘,他率水军逆流而上,冲破敌军的船阵,斩敌数千;打公孙述时,他率军从江州出发,一路所向披靡,连下数城,吓得公孙述只能派刺客暗杀他。刘秀评价他 “执节信义,有古人之风”,但更认可他的勇猛:每次打仗,岑彭都 “常为军锋”,敌军见了他的旗帜就怕,因为 “岑君然(岑彭字)一来,必破我阵”。他是东汉 “云台二十八将” 里最能冲阵的,没有之一,可惜死在刺客手里,没能看到刘秀统一全国。

《后汉书・贾复传》里的贾复,是刘秀麾下的 “敢死队队长”:他早年是绿林军将领,归降刘秀后,每次打仗都 “被羽先登,所向皆靡”。打青犊军时,他率军冲阵,被敌军射中腹部,肠子都流出来了,他却把肠子塞回去,继续作战,刘秀听说后大惊,说 “我所以不令贾复别将者,为其轻敌也。果然,失吾名将!” 后来他伤愈,又率军打五校贼,在真定大战中,他率部杀得敌军大败,斩敌数万人。刘秀手下的将领都怕贾复,不是怕他打仗不行,是怕他太猛,每次都冲在最前面,万一战死了,没人能替他。正史里的贾复,是 “勇猛” 与 “忠诚” 的代名词,连刘秀都称他 “有折冲千里之威”。

《晋书・冉闵载记》里的冉闵,是个争议很大但极其勇猛的人物。他早年跟随石虎(后赵武帝),因 “骁勇善战,勇力绝人”,深得石虎信任。石虎死后,后赵内乱,冉闵杀石鉴,建立冉魏。他最猛的战绩是与慕容恪(前燕名将)的廉台之战:慕容恪率十万鲜卑骑兵来攻,冉闵率万余人迎战,他 “左手持双刃矛,右手执钩戟,骑赤马朱龙”,单骑冲阵,一天之内杀了鲜卑兵三百多人,最后因战马累死才被擒。虽然他的 “杀胡令” 争议极大,但正史明确说他 “勇冠当时,所向无敌”,是十六国时期少有的 “能以个人勇猛对抗骑兵大阵” 的猛将 —— 哪怕是敌人,也承认他 “力能扛鼎,勇比项羽”。

《北齐书・斛律光传》里的斛律光,是北齐的 “战神级” 猛将,也是 “三驾马车”(斛律光、高长恭、段韶)里最猛的。他年少时就 “工骑射,以武艺知名”:17 岁随父斛律金出征,看见天上有只大雕,他一箭射落,斛律金的部下都惊呼 “此射雕手也”,从此 “落雕都督” 的称号传遍北齐。后来对抗北周,他几乎没打过败仗:邙山之战,他率五万大军把宇文护的十万援军打得落花流水,斩敌三千余人;汾水之战,他又斩北周柱国普屯威,收复了北齐的失地。他不仅个人勇猛,还会带兵,手下的士兵都愿意为他卖命。可惜他为人刚直,得罪了奸臣祖珽,被北齐后主高纬赐死,北周人听说他死了,“举国欢庆”,因为 “斛律光在,齐不可灭”—— 正史里能让敌国如此忌惮的猛将,斛律光是少有的。

《旧唐书・秦琼传》里的秦琼,是 “万人敌” 的标准模板:他早年跟随隋将张须陀,镇压起义军时,“每战必先,勇冠三军”;后来投奔李密,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江都之战,李密中箭落马,秦琼 “跃马挺枪,刺骁将于万众之中,救密于重围之内”,还率部击退宇文化及的大军。归唐后,他跟随李世民打天下,每次打仗,只要敌军有 “骁将锐卒” 在阵前炫耀,李世民就派秦琼去收拾,秦琼 “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俱倒”,从无失手。《旧唐书》说他 “骁勇绝伦,为当时之冠”,连尉迟恭都佩服他的勇猛。后来他晚年多病,跟人说 “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 满身伤疤,就是他 “万人敌” 的最好证明。

《旧唐书・尉迟恭传》里的尉迟恭,是李世民最信任的猛将,也是 “勇力过人” 的代表。他最猛的战绩是 “夺槊还刺”:早年跟随刘武周,与唐军交战时,他 “善避槊,每单骑入敌阵,敌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敌槊,还以刺之”,李世民的部将没人敢跟他单挑。归唐后,他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洛阳之战,李世民被王世充的部将单雄信包围,尉迟恭 “跃马大呼,横刺雄信坠马”,救李世民突出重围;玄武门之变,他又率部杀李建成、李元吉,帮李世民坐稳皇位。李世民评价他 “吾之樊哙也”(樊哙是刘邦麾下第一猛将),正史里的尉迟恭,不仅能冲阵,还能护主,是 “万人敌” 里少有的 “全能型猛将”。

《新唐书・薛仁贵传》里的薛仁贵,是唐高宗时期的 “猛将标杆”。他 38 岁才成名,随唐太宗征高句丽时,他 “着白衣,持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唐太宗看见后,立马召见他,赐他 “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 这不是演义,是正史里的 “白袍战神”。他最猛的战绩是 “三箭定天山”:九姓铁勒叛乱,派十万大军来攻,还派 10 名猛将挑战,薛仁贵 “发三矢,杀三人,余皆下马请降”,从此 “九姓铁勒遂衰”。后来打高句丽,他率军 “拔南苏、木底、苍岩三城,皆有功”;守云州时,突厥人听说薛仁贵来了,“相顾失色,下马罗拜”,直接撤军。正史里的薛仁贵,是 “勇猛” 与 “谋略” 并存的猛将,不是只会射箭的莽夫。

《宋史・杨再兴传》里的杨再兴,是岳飞麾下最猛的将领,没有之一。他早年是岳飞的敌人,后来被岳飞收服,从此开启 “冲阵生涯”:郾城之战,他单骑冲阵,想活捉金兀术,虽然没成功,但 “杀金军数十人而还”;颍昌之战,他率八百背嵬军(岳飞的精锐)直冲金军三万大军,杀得金军大乱,斩敌数千人,还斩了金军大将夏金吾。他最悲壮的战绩是小商桥之战:他率三百骑兵与金军 1.5 万大军遭遇,他 “鏖战终日,杀金兵二千余人,及万户撒八孛堇、千户百人”,最后因寡不敌众,中箭无数,战死沙场。岳飞后来找到他的尸体,“焚之,得箭镞二升”—— 身上插了两升箭头,还杀了两千多敌人,这就是正史里的杨再兴,一个 “把勇猛刻进骨子里” 的猛将。

《明史・常遇春传》里的常遇春,是朱元璋麾下的 “冲阵狂魔”,自称 “能将十万众,横行天下”,军中人称 “常十万”。他 25 岁投奔朱元璋,第一战就在采石矶 “先登”:元军在采石矶设防,朱元璋的军队攻不上去,常遇春 “乘小船,冒矢石,奋戈直前”,第一个登上采石矶,杀散元军,为朱元璋打开了渡江的通道。后来打陈友谅,鄱阳湖之战中,他率水军直冲陈友谅的旗舰,用火烧了陈友谅的战船,还在危急时刻救了朱元璋的命;北伐时,他率军攻克元大都,把元顺帝赶到漠北,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他每次打仗都 “必为先锋,奋不顾身”,朱元璋评价他 “当百万之众,勇敢先登,摧锋陷阵,所向披靡”。可惜他 40 岁就病逝了,朱元璋为他 “辍朝三日”,还把他的画像挂在功臣庙里,位列第二 —— 正史里的常遇春,是明初最能打的猛将,没有之一。

《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注引《魏氏春秋》,还有《资治通鉴》,都记了他的 “封神之战”:公元 255 年,文鸯随父文钦反司马师,司马师率大军来围,18 岁的文鸯单骑冲阵,先率十余骑杀进司马师中军,“所向披靡,杀伤甚众”,随后又单人单骑退走 —— 司马师麾下数千骑兵追击,文鸯 “每杀数十人,追骑莫敢近”,来来回回冲了七次,硬是把追兵吓退。后来归降司马昭,打鲜卑秃发树机能时,他又率部 “督凉、秦、雍州兵讨之,大破其众,斩树机能,降者二十万口”。正史里的文鸯,比演义里更猛:他不是 “小将”,是能凭一己之力震慑数千骑兵的狠角色,三国后期没人能比他更懂 “一骑当千”—— 连司马师都被他吓得 “目出脓血”,没多久就病死了,这威慑力绝了。

《北齐书・高敖曹传》里的他,是东魏 “汉人猛将天花板”:出身河北豪族,打小就 “胆力过人,姿体雄异”,跟着高欢打天下时,每次打仗都 “被甲先登,无坚不摧”。打宇文泰的西魏军时,他率数千汉军当先锋,西魏军见了他的旗帜就怕,喊他 “高王”(误把他当高欢)。最猛的是河桥之战:西魏军把他包围,他 “奋槊突围,杀数十人”,战马被杀后,他换马再冲,连斩西魏数员大将,最后因援军不到才战死。他一辈子看不起鲜卑兵,常说 “汉家儿郎当为汉死”,打仗必穿汉式铠甲,麾下士兵也多是汉人 —— 正史里明确说他 “勇冠三军,时人比之项羽”,东魏军中甚至有 “高敖曹在,西军不敢南” 的说法,可惜最后死在自己人延误援军上,太冤。

《旧唐书・李嗣业传》里的他,是唐朝 “陌刀队” 的灵魂人物,专打 “啃不动的硬骨头”。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叛军攻长安,香积寺之战中,叛军派精锐骑兵冲阵,唐军快顶不住了,李嗣业 “脱衣徒搏,执陌刀立于阵前,大呼奋击,自午及酉,杀贼二万余人,贼众大败”—— 陌刀是唐朝特制的长柄刀,能 “人马俱碎”,李嗣业率领的陌刀队,就是当时的 “战场收割机”。后来打邺城,他又率陌刀队 “先登陷阵,贼众披靡”,可惜被流箭射中大腿,他怕影响军心,“拔箭再战,血透战袍”,最后因伤势过重去世。正史里的李嗣业,不是 “普通将领”,是能靠一支特种部队扭转战局的猛人:陌刀队之所以厉害,一半是刀猛,另一半是他 “敢带头冲” 的狠劲 —— 连唐玄宗都评价他 “骁勇绝伦,可当万人”。

别以为他是 “靠爹上位”,《宋史・岳云传》里的战绩全是硬拼来的:12 岁从军,每次打仗都 “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八十斤的铁椎,现在没人能轻松拿动,他能挥舞着冲城墙,这力气绝了。颍昌之战时,金军派三万精锐来攻,岳云率八百背嵬军直冲敌阵,“出入数十合,杀金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战后清点,他身上的伤疤加起来有几十处,士兵都叫他 “赢官人”(意思是 “从没输过的小伙子”)。后来岳飞被冤杀,他也跟着遇害,才 23 岁。正史里的岳云,是 “少年猛将” 的天花板:他不是岳飞的 “附属品”,是背嵬军里最能打的,连金兀术都怕他,说 “岳少保军中有赢官人,不可敌也”—— 要是他能活下来,南宋抗金至少多一张王牌。

《明史・刘綎传》里的他,是 “力能扛鼎” 的实战派:他的武器是一把 “重百二十斤” 的大刀,能单手挥舞,军中人称 “刘大刀”。早年平倭寇,他率部在浙东大败倭寇,“斩倭首千余级”;后来平播州杨应龙叛乱,他从娄山关进攻,“先登娄山关,进克海龙囤,应龙自焚死”,此战他率部杀叛军两万余人,还生擒了杨应龙的儿子。打后金时,萨尔浒之战中,他率东路军孤军深入,被后金大军包围,“綎持大刀,杀数十人,力竭战死”—— 不是他不行,是主帅杨镐瞎指挥,没给援军。正史里的刘綎,是晚明少有的 “能打硬仗” 的猛将:他一辈子打了大小百余战,从倭寇到叛军再到后金,啥敌人都打过,每战必冲在前,身上的伤疤比战功还多。可惜明末朝廷昏庸,把他当 “弃子”,最后战死沙场,连个像样的抚恤都没有 —— 晚明要是多几个刘綎,也不至于那么快亡。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