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柯淳把Dior 2024早春男装第一次穿在横店,照片发出不到三小时,品牌公关部就把原图打包发回巴黎。
柯淳把Dior 2024早春男装第一次穿在横店,照片发出不到三小时,品牌公关部就把原图打包发回巴黎。
这不是明星借衣服,是Dior主动递合同——短剧演员第一次拿到“全球首穿”待遇,相当于把横店的小屏幕直接挂进蒙田大道总店橱窗。
同一周,沉思在首尔红毯穿了Balmain特别定制,创意总监Olivier Rousteing在Ins连发两条Story,配文“New gentleman era”。
三天后,IMG Models亚洲区官宣签约沉思,上一次中国男艺人进这家公司在十二年前,叫雎晓雯。
短剧演员跳过传统影视梯队,一步踏进国际模特顶层游戏,相当于业余球手直接被NBA首轮选走。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信号只有一句:奢侈品牌开始把“短剧脸”当成新的流量硬通货。2023年Q3,短剧×奢侈品牌联名数同比暴涨210%,LV、Gucci都成立了“微短剧选角组”,每天的工作就是刷竖屏,把点赞过百万的脸截下来做背调。
头部演员一年能接到47个品牌邀约,腰部演员只能摸到两三个,差距比票房电影和网大还大。
为什么品牌突然爱横店?
答案藏在“沉彤CP”的3.2亿话题阅读量里。
两人合体登《嘉人NOW》电子刊,预售20万册,创纪录。
换算下来,每1元杂志销售额带来约15元品牌曝光ROI,比投传统微博开屏便宜一半,转化还高两倍。
奢侈品牌算过账:短剧CP粉=高粘性+高复购+高晒图,天然“人形种草机”。
红利来得快,分工也在瞬间细化。
王凯沐直接转型,从演员变成网剧《霓裳》造型总监,把模特老本行换成视觉话语权;马小宇把健身房开进抖音,联名Under Armour首日卖800万,粉丝一边追剧一边买同款哑铃;姚冠宇更狠,自创西装品牌“Y.G.Y”,锁定“小个子绅士”空白赛道,准备明年春夏上海时装周炸场。
大家不再等戏拍,而是把流量拆成三份:演技、穿搭、供应链,哪份赚钱升哪份。
幕后缺口跟着放大。
横店最新招聘显示,专业短剧造型师月薪开到5万,比去年涨65%,仍一人难求。
培训机构连夜贴广告:“七天学会影视穿搭,毕业保送组”。
技术也来凑热闹,阿里影业上线“AI虚拟试衣”,200套look一键上身,微短剧《闪耀的她》用完全程,服装筹备时间直接砍40%。
以前造型师带卡车去横店,以后可能只带一台笔记本。
想分蛋糕的人得记住三条新规则:
第一,形象必须“标签化”。
沉思的“新贵公子”人设与Balmain金线双排扣锁死,粉丝看到金线就想到他,品牌看到他就想到高净值人群。
模糊定位等于把流量倒进海里。
第二,内容要“垂直到底”。
姚冠宇拍《西装先生日记》,30集只讲小个子怎么穿西装,从选扣到挑鞋,广告位留给Y.G.Y,转化率比泛剧情高十倍。
精准打井,比广撒网更能打出油。
第三,提前布局海外。
TikTok东南亚用户已超3亿,当地奢侈品消费年增长25%,短剧配中文字幕再加英语字幕,流量直接双跳。
谁先拍“霸总爱上曼谷千金”,谁就先把GMV做到曼谷Central World专柜。
12月,首届亚洲微短剧时尚峰会将在杭州开谈,品牌、平台、剧组、模特公司第一次同桌吃饭。
议程表上有一句提示:Short Drama, Long Game。
翻译过来——竖屏很短,生意很长。
能穿Dior的不一定是电影咖,也可能是昨天还在横店吃盒饭的男三号;能卖800万的也不一定是顶流,可能是把哑铃拍成续集的马小宇。
下一部爆款还没开机,但规则书已经重写:先想清楚自己是谁,再决定让粉丝穿什么。
来源:非常务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