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岁月流转,医者仁心从未褪色。宋兆普的人生轨迹里,没有“终点”的标注——从诊室到候车厅,从人大会场到偏远乡村,他把“救死扶伤”的誓言刻在每一步前行的路上,让“向善”成为生命最持久的底色。
大医仁爱济苍生(报告文学连载七)
赵俊杰 张万强/文
赵鸿亚 马占伟/图
第七章(尾声):爱无止境 向善笃行
岁月流转,医者仁心从未褪色。宋兆普的人生轨迹里,没有“终点”的标注——从诊室到候车厅,从人大会场到偏远乡村,他把“救死扶伤”的誓言刻在每一步前行的路上,让“向善”成为生命最持久的底色。
心有大爱行无疆 花甲犹怀赤子心
2021年5月的西安北站候车大厅,广播里急促的呼救声像惊雷般炸开:“B1候车厅有乘客突发急病,恳请医护人员速往!”正在排队检票的宋兆普猛地停下脚步,拎着行李箱就往B1区跑。人群围出的空地里,67岁的老黄蜷缩在地上,脸色白得像纸,嘴唇泛着青紫,呼吸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胸口起伏。“让一让!我是医生!”宋兆普挤进去,迅速从随身背包里掏出银针——这是他几十年行医养成的习惯,不管去哪,银针总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他屈膝跪地,手指飞快地在老黄的人中、内关等穴位上定位,银针刺破皮肤的瞬间,周围的空气仿佛都静了下来。他一边捻转银针,一边用手掌叩击老黄的胸口,额头上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老黄的衣襟上。20分钟后,老黄的喉咙里发出一声轻响,眼睛缓缓睁开,呼吸也渐渐平稳。“神医!真是神医啊!”同行的老年旅行团成员围着宋兆普连连作揖,老黄攥着他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宋兆普掏出纸笔,写下一份养心食疗方:“回去按这个吃,记得少劳累。”直到今天,老黄还会在朋友圈跟他分享养生心得,隔着千里屏幕,传递着一份跨越急救现场的情谊。
这样的场景,在宋兆普的生活里早已是常态。2023年2月,北京西客站的检票口前,他刚把身份证递给工作人员,就听见隔壁候车室传来“有人晕倒了”的呼喊。他转身就冲过去,只见一名中年男子趴在地上,满身酒气,面色发紫。“是心绞痛!”宋兆普迅速摸出银针,几针下去,男子的手指微微动了动。等男子清醒过来,他又叮嘱了注意事项,才在车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踩着发车铃冲上列车。最难忘的是2000年秋天,他和妻子李素莲开车回老家,路过郏县时,看见一辆四轮车倒扣在路边水沟里,车下隐约传来微弱的呻吟。“车下有人!快!”宋兆普跳下车,一边打120,一边喊来附近砖厂的工人,合力把车翻过来。车下的女子浑身沾满食物和粪便,腰椎被压得变形,已经快没了意识。宋兆普顾不上秽物刺鼻的气味,跪在泥水里给她做脊柱整复,直到120救护车赶来,他的白大褂已经沾满了泥污。后来女子家人找到他致谢,他只是摆摆手:“我是医生,碰到了就不能不管。”行医几十年,他到底救过多少人,连自己也记不清。但那些被他用银针从死神手里拉回来的人,那些因他的及时施救免于残疾的人,都记得——有一位随身带银针的老中医,总在最危急的时刻出现。 为民发声 为中医鼓与呼穿上白大褂,他是救死扶伤的医生;戴上代表证,他是为民请命的人大代表。自2012年当选汝州市人大代表起,宋兆普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把基层患者的声音,带到更高的会场。
13年来,他的足迹遍布河南的乡村卫生院、新疆的牧民家、浙江的民间医馆,笔记本上记满了患者的诉求、中医从业者的困境。“慢性病患者吃西药负担重,中药效果好还便宜,为啥不能多推广?”“民间老中医有真本事,却因资格证卡着不能行医,太可惜了!”这些从一线听来的声音,最终变成了46件提议案,其中34件被采纳落地。2024年,他提交的“加大中医药预防治疗慢性病支持力度的建议”,很快收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答复;而“严惩网络黑中医”的建议,更是引起最高人民检察院的重视——那些年,他看着不良媒体打着“科学”旗号诋毁中医,看着老百姓被“中药伤肝肾”的谣言误导,心里又急又痛。他收集了上百条黑中医的网络言论,走访了20多位被谣言影响的患者,才写出这份沉甸甸的建议。“我不排斥西医,但中医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不能被恶意抹黑!”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他的发言掷地有声,赢得了满堂掌声。这几年,他还先后提交了“放宽民间中医行医资格”“减缓居民医保缴费涨幅”等建议,每一条都贴着“民生”的温度。2024年9月和12月,他两次受邀列席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8次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亲切接见。有人问他:“你又要坐诊又要调研,不累吗?”他笑着拿出随身的笔记本,封面上写着:“医生看的是病,代表解的是忧——都是为老百姓办事,哪能累?”
花甲不辍 夕阳更映霞满天
汝州市金庚医院门诊楼外的大槐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几十年。每到春天,槐花满枝,香气飘进诊室,与中药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成了患者最熟悉的味道。如今,60多岁的宋兆普,还像这棵老槐树一样,日复一日地守护着来来往往的患者。
今年初,退休的姐姐宋聪慧受朋友之托,想找宋兆普看病。朋友说:“现在找宋院长看病,得提前一周预约,太难见了。”宋聪慧将信将疑地来到医院,上午10点多,办公室里、走廊上还挤满了患者,有抱着孩子的新疆夫妇,有拄着拐杖的河南老人,还有坐着轮椅的外省患者。她没好意思插队,站在走廊里等了近两个小时,才等到宋兆普抽空给朋友看诊。
“兆普,你天天都这样?”姐姐看着他疲惫的脸,眼里泛着泪光。宋兆普正给一位老人诊脉,助手在旁边轻声答道:“天天如此,有时候忙到下午两三点才能吃午饭。”“这哪是看病?这是在玩命啊!”
姐姐的声音带着哽咽。宋兆普放下脉枕,无奈地笑了笑:“他们都是千里迢迢来的,我要是停下,他们怎么办?良心上过不去啊。”
有朋友劝他:“你儿子都学业有成了,也该退下来享享清福了。”宋兆普却摇了摇头:“我何尝不想?可医院是我一辈子的心血,更重要的是,那些脑瘫孩子还等着康复,那些患者还盼着治病。儿子虽然能担责,但还没经过大风大浪,我得再扶他一把,得让老百姓放心。”
每天清晨,金庚医院的停车场里,来自全国各地的车辆早已排起长队;门诊大厅里,患者手里的病历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就诊记录;脑瘫病区里,孩子们的笑声和康复师的指导声交织在一起。医院周围的小超市、宾馆老板都说:“多亏了宋院长,我们的生意才这么好,得好好感谢他!”
夕阳西下时,宋兆普还在诊室里忙碌。透过窗户,晚霞洒在他的白大褂上,也洒在患者充满希望的脸上。他常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我还能动,就还要给老百姓看病,还要为中医事业多尽一份力。”
这就是宋兆普——一个把“大爱”刻进骨子里的医生,一个用一生践行“救死扶伤”誓言的仁者。他的故事,还在继续;他的善举,还在传递。正如那首诗所赞:“嵩山志士赤诚心,承业悬壶济世深。救死扶伤施大爱,帮危助困铸医魂。”在中医药传承的路上,在为民服务的路上,他永远是那个心怀赤子、步履不停的行者。(全篇完)
来源:登高望远1169